2001年《兄弟连》是以“史上最昂贵的电视剧”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也就是通过这部迷你剧,斯皮尔伯格仿佛正式正式的向世人宣布:战争电影应该这样写,战争电影应该这样拍。当冯小刚将《集结号》搬上荧幕时,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种美式的战争场面的拍摄手法,和足够令人震撼的战争画面,但我们却看不到一个足以支撑这些画面的完美的剧情。在《兄弟连》播出正热的那几年,我们都曾不冷静的认为,中国以往的战争电影,包括经典的解放战争系列,在这部片子面前都应该毁掉,并重新按照这样一种模板拍摄。可今天我们再去思考的话,是不是还是应该这样?如果美国人随随便便推出一种样板我们就去模仿,那么是不是我们即使做得再完美也是失败者?
我曾看过《兄弟连》的原著,更加佩服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表现力,他居然能将400多页的文字用400多分钟的画面表现出来,还不让人觉得丢失了什么,与此相反,从文字里我却找不到电影中充分体现的战火的形象。相比于导演以往的作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我们可以从这部片子里额外看到比人道主义还要真实的东西,那就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感觉。这种感觉被电视剧里每一个演员演得出神入化,仿佛他们就是身处真实的战场一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恐惧,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发疯,看到他们不知所措,更会看到他们中弹身亡后应该倒下的姿势,还有就是用主视角看到的被同情的敌人们。
而这些,恐怕是被脸谱化的演技折磨六十多年的中国人想象也想象不到的场景。比如与《兄弟连》引进大陆同一时期的《亮剑》,我们可以说它剧本写得好,也可以说它在塑造男主人公方面尽心尽力,但是作为战争片来讲它不够合格。首先在处理战争场面上过于粗糙,关于“士兵中弹倒地时的姿势”、“炸弹爆炸时人体应作何等物理运动”等这些细节上的画面,导演和动作指导都不愿意去研究。然而这些却是战争片的血肉,就是因为这些画面表现不好,所以我们在看《亮剑》等于是在看李幼斌的独角戏,放着一个空架子剧本听他一个人的独白罢了。
其次在人文关怀上,我们不去奢求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像其他国家一样的生命意识,可是我始终不相信小学教科书里所说的什么八路军都是不怕死的,什么子弹打身上还能没羞没臊地站着挨第二枪,这些话如果现在还能冠冕堂皇的出现在课本中,只能说这是国家的悲哀。在这个年代,仇恨已经不是主流的思维了,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哪一方的牺牲都是生命的悲剧,没有崇高和卑微的区别。我们敬畏烈士,我们口口声声要继承什么站着挨打的优良传统,可实际上有多少被我们奉为“永垂不朽”的灵魂,现在作为冤魂飘荡在世间的?当我们还是以仇恨的眼光去表现一场战争的话,当我们还是以脸谱化灌输在每一个演员的表情和动作上的话,那么我们的影视作品也只能沦为下九流永世不得翻身了。当年的人们,包括远征中国的日本愚民,也许甚至在死的一刹那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可是我们懂得,电影拍摄者懂得,只要我们的视角是“回头看”,这就足够了。
《兄弟连》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们在修行,只是修行的代价过于残酷了。其他的电影并没有给人这样的感受,如果我们说《集结号》相对于它的差距在哪里,可以说就是修行的不够,人文关怀过于狭隘,过于小气。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战争片要么是主旋律大气磅礴,英雄永垂不朽,要么就是为了一点小事唧唧歪歪,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走极端还是一种误区,我们还不得而知,然而要创造一部让人心明眼亮的战争片,我们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2001)

又名:雷霆伞兵(港) / 战火兄弟连 / 诺曼底大空降

主演:戴米恩·路易斯 唐尼·沃尔伯格 朗·里维斯顿 马修·塞特尔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米凯尔·萨洛门 汤姆·汉克斯 大卫·李兰特 理查德·隆克瑞恩 大卫·努特尔 菲尔·奥尔登·罗宾森 托尼·杜 编剧:Stephen Ambrose/埃里克·博克 Erik Bork/E·马克斯·弗莱 E. Max Frye/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埃里克·延德雷森 Erik Jendresen/Bruce C. McKenna/约翰·奥罗夫 John Orloff/格雷厄姆·约斯特 Graham Yost

兄弟连的影评

玄猫
玄猫 • 短评
是鱼
是鱼 •
南斗
南斗 • 无题
.
. • 兄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