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人想得那么坏?
被称为侦探推理小说女王的阿加莎会告诉你,是因为有些人是真的坏,甚至比想象的更坏。
阿加莎被广大书迷亲切地称为阿婆,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于1939年,她创作了《无人生还》,此作品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销量已累计超过一亿册。阿婆在自传中提到此书“线索既清晰明快又令人迷惑不解,可解释又合情合理”。
2015年bbc据此,制作了三集剧《无人生还》,笔者今日所写之作即为观看此剧而成。当看到结局时,大呼过瘾,是那种能让脊背瞬间挺直的警醒,那种胸中从开篇所积攒出的恐慌、愤懑以及释然等复杂情绪的一泻千里之感。这部片子,简言之,就是十个不同身份的人,其中有老师、有警察、有法官、有厨师等等总计十人,纷纷被一封信,召集到了“士兵岛”,而这座岛最终成了死亡之岛。他们乘一艘船来岛,以一顿最后的晚餐相识,于一周之内,以各种离奇的死法,陆陆续续全死了的故事。
看到结局,不用打片尾end,你都知道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笔者太喜欢then这个词了,对应英文释义then:used to introduce the next item in a series of actions,events,instructions,etc。用中文来解释:然后呢。
然后啊,全部人都死翘翘了,有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有人临死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有人死了才知道一切是怎么死的。
这,就是侦探小说的魅力所在呀。
全片以一首小诗“ten little solider boys”作红线,以每个人的死对应一个little solider死亡的下场,看片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提出疑问:究竟谁第一个死?接下来死的又是谁?究竟谁是凶手?这个凶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耐?这个凶手是十人中的一个还是另有其人?而故事中的十个人,同样是以我们观者的思维在考虑自己的下场:究竟我会不会死?究竟我会不会是下一个死者?究竟我会以怎样的方式突然间就死了?
从荧幕上,你能感受到每个人心中的波涛汹涌,互相猜忌,人性的扭曲。全片没有以音效作烘托,只从景物的远景、人物的中景、近景,就能感觉到故事节奏的紧张。另外,从十个人不断因做贼心虚,脑中所闪回的锁魂者影像来看,你就知道这个世间人类的善良仅仅只有一种——那就是出自内心最底层或者最本真的善良;但人类的恶却是有着千千万万种的——而且每一种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
人世间极大的恶,不是仗着手中权力滥杀无辜,而是在滥杀之后对自己动机进行伪善的包装,并借此洗脑别人洗脑自己。
犹记得年少时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看到遍地血流成河胃里的翻江倒海,但极至中年,看到电影中人脸的血肉模糊,已经开始有了麻木之感。《无人生还》就像一场没有硝烟,没有信号弹的战争,这里没有近距离的赤膊上阵,也没有手刃敌人的狠劲,但就在一个一个倒下的人头中,你感受到了快感,看到了人类良知被金钱以及欲望的碾压,也看到了那个以“替天行道”之名,惩奸除恶面孔后的自私。
世间有真的公平存在吗?
所有人都知道——没有。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不会因为这十个人的死而再活过来。
世间真的有因果存在吗?
恶人从来不会想这样哲学的问题。如果在全片开头的指控里,有谁对自己所犯的恶留下忏悔的眼泪,结局会有不同吗?没有!
这个世界,作恶只有0次和无数次之分。
所以,换做作者是你,在阅尽这人性真相后,也会让他们都死光光吧。
这么说来,阿婆是残忍的。
但是,阿婆又是善良的。她借一人之手,在制度与良知之间,选择了最终的平衡。所以那个凶手,或者那个大侠是谁?希望最终你会猜到。
虽然影片的某些情节设计与阿婆原著设置有所出入,但bbc制作水准之精良还是有的。希望你看完此片,会想起笔者文中写的一些话。那么,也算为你愿意理解到的人性作了点滴贡献。
谢谢。

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2015)

又名:孤岛奇案 / 童谣谋杀案

主演:查尔斯·丹斯 梅芙·德莫迪 艾丹·特纳 伯恩·戈曼 托比·斯 

导演:克雷格·比贝洛斯 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莎拉·菲尔普斯 Sarah Phelps

无人生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