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1-08

诺曼:《诺曼》,一生的成就


理查·基尔扮演的Norman是一位年老且不太成功的掮客,徘徊在纽约的钱权圈子之外,靠厚脸皮和坚持不懈混一口饭吃。他的名片上印的职位是“谋士”,所做的业务说好听一些是资源整合,实质上是搭线撮合,所谓的“fixer”。在认识以色列副总理之前是个落魄狼狈毫无关注的小人物,无意中的善意结交,在副总理成为总理之后,他的事业似乎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最后还是一场空。
这部电影的讲述方式是分幕叙事,第一幕颇为烦闷,给我们展现了Norman颇为令人厌烦和鄙视的搭讪方式,死缠烂打投怀送抱谎话连篇。他的绝招其实并不神秘,套路是想尽办法和达官贵人见上面,然后滔滔不绝的自我推销,一般会说自己认得另一位人物,尽管只是知道名字和打听到的一些趣闻,但是在他的口中则是非常亲密的私人关系。然后看似不经意的提到正要去参加晚宴,“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利用A的资源搭上B,再用B的资源帮助解决C的难题,从中赚取佣金。这些手段实在上不了台面,除了死缠烂打就是谎话连篇,大概剧里剧外的人对于Norman都是厌烦鄙视。对于与以色列副总理的交往,他称其为一种投资,而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个投资最终真的压对了宝。
第二幕的转折是梦幻的,Norman的事业上了顶峰,因为和以色列总理的友谊,让他的社交圈子达到了空前的广阔。这如同一场美妙的梦,这个美梦让他沉浸在美好的幻想里,他带着梦幻的笑容坐在车上,回味着每一个人们争相结识他的细节。太过于得意忘形,以至于他放弃了作为一个混在政治圈的“谋士”应该有的惊觉和专业,把他和总理的相识过程和盘托出,说给了一位以色列法官听,为之后的悲剧埋上了引线。这一幕开端的美好并没有改变Norman之后的命运,他还是继续他的忽悠事业,一遍又一遍的打电话给总理秘书以求得一份差事,利用他跟总理之间微薄甚至一厢情愿的友谊想打入大佬们的圈子。他似乎很繁忙,总理要他帮忙解决儿子上哈佛的事,拉比需要他帮忙教堂的捐款,他的侄子要娶一个非犹太裔,企业家需要他搭线和以色列政府合作项目,梦醒之前,他活得跟以前没什么两样。
故事到第三幕开始有意思起来。这个故事并不是特别好理解在于整个故事的讲述大部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更多的时候是电话沟通。这个模式在影片的前半段都非常令人烦躁,但是后半段开始有变化。不再是Norman到处跟别人谈话,穿着米色大衣走来走去的场景,更多的是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甚至是眼睛,他人的对话在背景中,这反而有一种令你集中的力量。你安静的听那些对话,然后长时间观察着Norman的表情和眼神,你就能明白,这些话,在如何杀掉Norman。Norman的自杀并不是义气或骨气,或者是意识要总理虚伪的友情之后的绝望,而是作为一个“fixer”的职业觉悟。作为一个“谋士”他其实一事无成,所谓最好的投资的以色列总理的上位也跟他没什么关系。作为一个失败的掮客,究竟成就了什么?
影片的最后一幕很精彩,有很多意味。Norman坐在椅子上,拿出一枚花生。蒙太奇手法展现的应该是他死之后的场景:总理的危机解除,企业家投资得益,教堂得到匿名捐赠,侄子和亚裔的婚礼,总理儿子David在哈佛报到……Norman以一死盘活了整盘棋,最终取得了他事业的成就。这一段场景看着悲凉又激励,悲凉在每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谁也不会记得Norman,激励在Norman似乎不需要别人记得,成就感在于他自己自豪于他帮助他人fix了难题。想他整天在问的,“你需要什么?我可以帮助你什么?”
理查·基尔真会演戏,Norman这个既可悲又可怜的好混蛋被他演得太活。配角都很好,很多好演员。影片的配乐非常好,不抢戏又配合得当,气氛烘托非常恰当。很喜欢影片最后的拍摄手法,人物对话的时候画面固定在Norman的脸部,更像是Norman回味那些对话一般,内心起伏波澜不惊。
其实我们瞧不起Norman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人多多少少在做着这类事呢,某天状似无意的通过跟人谈论某个知名人物的轶事来抬高自身的交际阶级。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虚荣,而对于Norman,是工作呢。


诺曼Norman: The Moderate Rise and Tragic Fall of a New York Fixer(2016)

又名:奥本海默的策略 / Oppenheimer Strategies

上映日期:2016-09-03(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7-03-09(以色列) / 2017-04-14(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理查·基尔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麦克·辛 史蒂夫·布西密  

导演:约瑟夫·斯达 编剧:约瑟夫·斯达 Joseph Ced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