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2-26

生死停留:Stay for forgiveness

第二遍看Stay,距离首次看已经两年有余。最初是被电影的中文译名(生死停留)和简介所吸引:在生与死之间,尚且存在一种半生半死的中间状态。因为听过很多关于垂死体验的灵异传说,就以为这又是一部表现死亡幻觉的电影,以为故事真的是发生在某个无逻辑存在的异度空间。交错重叠的幻象、光影诡异的空间、走不到底的旋梯、死而复活的亲人、多次出现的场景和荒唐的对话,都把这个迷团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作为观众,我仍然不由自主地跟着故事的节奏寻找那原本也许就不存在于故事本身的逻辑和线索,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我的理解是亨利在车祸发生后,强烈的内疚(又是一个guilt complex)和求生欲使他的脑电波影响了灾难现场的其他人,通过共同的体验和感染形成一种类似冥想世界的精神共生体。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发生都不足为奇。现实和冥想世界联系的入口就是亨利,且两个世界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完全并行:冥想世界时时出现的救护车鸣笛声和风声是亨利垂死时在事发的高架桥上听到的声音;总是以仰视角度拍摄萨姆是因为现实中躺在地上的亨利是以仰视角度观看他;路过的母子、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留声机里萨姆的声音也都是对现实的重现。

第二遍再看,也许是积累了比较多观看心理悬疑和精神分析类影片的经验,才发现这种解释尚不够深刻。车祸中亨利的父母和女友当即死亡,亨利亲眼目睹这一切,产生了内疚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得到原谅。于是整个故事——亨利的梦境以forgive为核心展开。莱拉错把萨姆的名字叫成亨利,萨姆在悬梯底看到车祸时亨利女友甩落的戒指,莱拉看到写满亨利名字和forgive字样的画布,凝望着亨利的父亲走向天堂之门。这些都暗示着梦境中的精神病医生萨姆和其女友莱拉实际上都是亨利本人,人物角色的转换符合梦的运作机理。而梦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皆是车祸现场的旁观者。

亨利向萨姆求救的目的即是通过一种隐蔽的方式寻求内疚感的解脱,在萨姆(也就是亨利自己)的帮助下却得到了死而复活的父母的原谅。除此之外,梦境还满足了亨利的几个愿望:希望女友不认识自己而改变在车祸中丧生的命运,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在萨姆和莱拉身上得到延续,希望通过在21岁生日前自杀而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Beth Levy,第一个到达事故现场并再三强调没有移动亨利的女人,在梦境中被分解成两个人:Levy——抛弃亨利的医生,以及Beth——萨姆的病人,患有精神崩溃。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精神分析类影片经典之作的穆赫兰道,同样是描述梦境,一个是因死而梦,一个是因梦而死。同样是探讨生命、死亡、意志和希望,相比之下Stay倒还显得简单易懂很多了。前几天还看了一部机械师,虚实交错,悬念迭出,这类题材的电影是我的最爱,想必能拍到没有硬伤需要编剧、导演和剪辑师非同寻常的功夫。

只是影片结尾处似乎留下了疑问,既然萨姆和莱拉是亨利的自我投射,现实中的他们为什么会记得梦境里的事呢,这样看来似乎冥想世界的解释又有其合理性了。或者如同亨利所说,整个世界都在一个梦境里。当我们以亨利的视角鸟瞰整个高架桥时,谁又能说现实并不是十导演呈现给我们的一场梦而已。

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里提出宇宙由梦创造的模型。宇宙是魔法师的一个梦,或者他是宇宙的一个梦。梦和梦又嵌套在一起,如同两面相对的镜子创造出无穷多个世界来。而在电影中,导演把观众带进一个无限而混沌的迷宫,而观众却帮助导演最终完成了这个开放性的梦境。

生死停留Stay(2005)

又名:弥留之际 / 离魂 / 一线生机 / 停留

上映日期:2005-10-21(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瑞恩·高斯林 娜奥米·沃茨 凯特·伯顿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

生死停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