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9-17

生死停留:YY改变的世界

很不幸,早在数年前混电影小组时被剧透了,导致看到结尾的时候毫无惊喜.好在我只记得结果,而不甚了解过程.此片跟<眼前的生活>(The life before her eyes)剧情和寓意都接近.还有一部<死亡幻觉>( Donnie Darko)也是类似的结构,不过那部片看完以后除了Jake我啥也没记住.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又译名为:<失意人生>.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生活不甚满意,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而又逃不掉的厌弃感.Stay也是如此.前半部分一直在向观众展示一个痛苦的厌世青年日复一日地挣扎并且自行设计死亡的灰暗人生.说实话,很多人不待见的认为故弄玄虚又沉闷混乱的前半段,却恰恰是我中意的.所谓”感同身受”吧.没有经历过对生之绝望对死之渴望的人们,是不会明白这种情结的.尽管男主角Henry始终没有说出一个明确的,他必须自杀且不能挽回的理由,只是悲哀地把眼睛转向别处.但是我看得到他眼里的伤痛.

到了结尾,那个传说中华丽丽的经典大逆转,我才明白,原来不过是一场Henry弥留之际的YY.

YY也不算一个贬义词,只是描述某种状态,并没有任何猥琐的成分.

我自己就是个YY狂人.经常在早上半睡半醒的间隙YY自己的死亡.这些年已经模拟了几百种死法,每天换着想一两种,特有成就感.有时候入戏太深,好像真的灵魂出窍了,眼看着自己就这么默默走向死亡,人生却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计划,不能释怀的遗憾…瞬间悲从中来,分不清何为虚何为实,只感觉心堵,压抑.反过来想,策划自己的死亡也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可惜机会只有一次.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亲自实践而不是把决定权交给上帝.

我相信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那就试着宽慰自己的心境.如果有些错误已经酿成不能回头,那就为自己制造出一个幻象,躲在其中得到心理补偿.这个办法算是阿Q精神的全面升级版.
YY改变世界,至少是意识中的世界.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说的是少女Diana临死前回溯自己失败的人生,愈发失落不甘,出于解脱,自己YY出一段未来,尽管镜花水月,也稍稍弥补了内心的缺憾. Stay则是Henry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疚感(虽然一再说”It’s not your false”),在YY中篡改过去,使得这一切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想想挺心酸的.如果我们对生活哪怕多一点点留恋和满足,也不至于终日沉溺于妄念中不能自拔.

喜欢Stay里的一句台词:the world is an illusion.其实是多年前流行的说法,频频出现于各大矫情文艺类文章中.放在这部片里也贴切,颇有庄生梦蝶般的飘忽感.

后来又看了<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主人公Patrick YY的功力远胜于之前的两位.人格分裂已经到了剑走偏锋的境界,面具与灵魂缺乏契合,理智控制不了情绪.当然也不排除乃长期嗑药造成的幻觉频发.想起了<裸体午餐>(Naked lunch).不过比起药物逼人崩溃,我更愿意认为是自己想把自己弄疯.

一度沉迷催眠术,也确实自我催眠成功过.后来发现很难得到近一步的延伸,因为我的逻辑思维系统很混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别人说话,自己跟自己讨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最近想通了,何必执迷于此,YY 未尝不是一条通往深层精神世界的途径.

当然YY过度也有负作用.就像前段时间,我的精神状态也不比Patrick好多少.好在我的本性不凶残,不嗜杀,只是有密集的被害妄想症.走到街上随时担心被精神病患者捅一刀或者扔一砖头,搭乘地铁就想到<死神来了>,看见木偶想起<死寂>,浴室掉落几根头发就联想到迦椰子,看到小P孩就觉得是俊雄,..

空茫之际,会疑心自己是否活过,或者正活着的自己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人格分裂出来的一块碎片.

这些都不重要了,还是继续YY吧.为自己YY出一个希望看到的人生,哪怕永远不存在.

生死停留Stay(2005)

又名:弥留之际 / 离魂 / 一线生机 / 停留

上映日期:2005-10-21(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瑞恩·高斯林 娜奥米·沃茨 凯特·伯顿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

生死停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