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创作这部电影可能来于他对未知奥秘的强烈好奇心。从小他与父亲用望远镜观测太空时,就已经萌发了对外太空的迷恋之情吧。这一点上不光是《第三类接触》,而后的《ET》也是如此 ,要说外太空生物在斯皮尔伯格眼中是什么样的?首先肯定是神秘,奇怪,但却吸引着他。其次或是友善(《ET》),虽偶有侵略(《世界之战》),但终归于这第一部他的科幻电影里的憧憬,他也许相信着他们的友好。在《大白鲨》一举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并未想着急于赚钱去拍些商业大片,而是遵循着从内心自小的认知和迷恋,拍出一部他“梦寐以求”又“急不可待”的电影。
《第三类接触》到底讲了什么?我想其简单程度也远大于你对它的期待。在亲眼见过UFO的主角陷入了对他的追求,但在军方封锁消息和外界及家人的不认可下,他独自和另一个被外星人抓住了自己的孩子的女人一起去寻找外星迹象的故事。
这部40多年前的电影,特效和剧情现在或许已不值一提,前半部分剧情也是藏藏捏捏,虽然已经出现了外星飞船,但还是不乏拖沓,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评分并不高的缘故。但或许就是这样质朴简易的特效,一贯到底的剧情,才是斯皮尔伯格想表达又精心准备的东西。
用几个灯泡演出来的光效,现在看来却还是比较令人神往,特别值得说的是,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把外星飞船设计得多复杂伟岸,也并没有直勾勾地去故意表现它的存在。而是用大场面去突出他的雄伟,增加其真实感,这一点上足以击垮多少砸钱充斥着不信服的科幻电影
对于男主,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被男主固执的追求所打破,这一角色也许并不能被大多人所接受,但他不是“作”。他对未知的渴望,在被别人不理解的道路上,始终向着神秘前进,他遵循了内心对外星文明的渴望,最后也如愿以偿。这个角色多少都有斯皮尔伯格自身的投影,他偏执于科幻和自己想创作的东西,当时也是不被宽待,但他也坚持了自己的内心。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里他说过下面的话,这也代表了他同样对外星文明未知的渴望。
再说回电影,会有人不理解男主,但真去想一想,如果我们是触碰了宇宙神秘的奥义之人时,在难以抓摸的未知中,在外界冷眼和不理解中,更恰恰坚持了自己对其的执着,这也是为什么男主一直想找到UFO的原因 。人类对未知恐惧,也对未知病狂,宇宙的广阔和人类的渺小,都支撑着男主同全世界逆风也不愿放下内心的憧憬一样。我们中的任何一人如果跟男主一样的境遇,强大的欲望定会使我们持之以前,这也正是电影所想告诉我们的。
电影里值得一提的是画面的处理。让情节人物行为同镜头来展现这一高明手法,很好避开了俗制的镜头语言。就比如男主执着于外星降临,在建模时发现电视上出现了同一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画面这时候未给出语音,而是伴着配乐暗示人物的下一步及当时的心情,同时也切换在女主这里,避免了啰嗦的用语时间。
而语言的运用也是《第三类接触》所要表达的,其第一个场景就向我们展示了翻译的重要性。二战时失踪的战斗机忽然完好地出现再来沙漠中,这时说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各国政府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一奇异的现象,但却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你能进行英法互译吗?”
在最后迎接外星人之时,他们之间玩起了音乐模仿的游戏,这种模仿又迅速演变成了两个文明间的复杂对话。科学家们一脸敬畏:“他们似乎是要教会我们基本的音韵词汇。”“伙计们,这可是开学第一天”
影片的高明之处也在于它所传达出媒介的本质,《第三类接触》将人类所有的种族和观念转换成一种能够自动翻译的语言,在对外星文明交谈时,人类已无认知障碍,因为人类已成一体,外星人才是现在的不同种族之人。
最后男主成为唯一一个登上外星飞船的人,这一点上确有美化处理。斯皮尔伯格对这个几乎“病狂”的人物带来的美好结局,也表现了他对这类人及同自己的赞许与同情。但如果真正在现实出现,那肯定就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经病”,但斯皮尔伯格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却是极为珍贵的。

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

上映日期:1990-09-16(中国大陆) / 1977-11-15(纽约首映) / 1977-12-14(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理查德·德莱福斯 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瑞·加尔 梅林达·狄龙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哈尔·巴伍德 Hal Barwood/杰里·贝尔森 Jerry Belson/约翰·希尔 John Hill/马修·罗宾斯 Matthew Robbins

第三类接触的影评

L
L • 经典台词
HDi
HDi •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