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记录俄罗斯民族的早期编年史。
闹不清楚的的是影片的名称《维京:王者之战》。而俄语的片名干脆就是《Викинг》,意思就是“维京人”。如果做为种族看,电影内容和维京民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只是弗拉基米尔曾经召集了一帮子维京人为他打仗。也许片名是要体现俄罗斯民族的海盗般的战斗精神?如果说“Викинг”这个词里还暗含有“海王”或“国王”的意思,那就比较靠谱了。
大家知道,公元988年,古罗斯将东正教定为国教。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开端。影片从斯维亚一世暴毙开始,到罗斯受洗结束。讲述了俄罗斯国家建立的这一关键时期。听说影片拍摄的投入很大,并且普京很追捧。也许俄罗斯民族对于自己的起源很熟悉了,无需影片赘述。许多场景就显得很突兀,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我看来,无非是兄弟阋于墙的权力争斗。先是大哥杀了老二,然后是老三杀了大哥,各自的媳妇也被抢来抢去。在家族间的爱恨情仇背后,是互相努力扩张自己的地盘。在我的想象中,这种场景应该是千军万马的厮杀,杀的山河变色日月无光。而影片中所展现的,无论是弗拉基米尔攻占波洛茨克,还是围困基辅,更像是原始村落间的斗殴和蛮族间的混战。细想起来,这样的场景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那时的俄罗斯,还是斯拉夫人组成的一些部落,东有蒙古人控制,北有维京人袭扰,西南则有佩切涅格人(突厥人)的捣乱。如影片中所描述的,即便在斯拉夫人内部,也是内讧不断。各村各有自己的图腾和祭司,互相打架,一方打赢了,把他的图腾换上我的,就算万事大吉。
好在弗拉基米尔是一个爱思考的政治家,他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延续、发展和壮大,靠的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和信仰。那种类似萨满教的信仰,靠手拿面鼓起舞听任祭司们摇唇鼓舌的混乱行径,已经行不通了。这就是影片中隐隐展现的那条主线,即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中的逐步渗透。影片中,他所爱慕的嫂子伊莉娜就是一个东正教徒,她在做人质的期间,对弗拉基米尔影响很大。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一支,与那种一言不合兵戎相见的排外性的多神教有很大不同,它所传达的信息是内敛的和平的,号召用爱来团结人民。这正好用来平息民族中的那些好战情绪。尽管弗拉基米尔感觉“这水有点臭”,仍然毫不犹豫的喝下去了。弗拉基米尔通过与拜占庭的政治婚姻,接受了东正教。然而,在他的民族里,确立一种新的宗教来代替人们世世代代的信仰和习惯谈何容易。
影片中描述了弗拉基米尔在战胜政敌后,与他最贴身的主将斯温内尔德的一段对话。他们在海边远远望着拜占庭国王的船队开来,斯温内尔德说:“是皇帝来了,你会带他去祭坛吗?你需要的是进攻和出击,你明白吗?你可以报仇了。”弗拉基米尔说:“不,我不会去杀任何人。”斯温内尔德大怒:“你可是你父亲的儿子。”弗拉基米尔说:“死亡并不存在,人们可以从死亡中再生。”斯温内尔德不屑的说:“你相信那个吗?我会杀了你!我相信你,你却背叛了我! 你想愚弄谁呢?人民不希望改变。”于是拔剑相向,而弗拉基米尔却将自己的剑插入土中,跪下来,说:“我准备好了,来吧。”斯温内尔德愣住了,说:“来啊,拿起你的剑。你要死得像个战士,不是个奴隶!”弗拉基米尔说:“我只是上帝的仆人,仅此而已。”这貌似软弱的举动,却有了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让斯温内尔德一时间不知所措,终于弃剑而去。弗拉基米尔胜利了。
影片最后,是著名的“罗斯受洗”的欢快场面。人们在第聂伯河畔接受希腊牧师的洗礼,弗拉基米尔大公下令,将罗斯人原先崇拜的多神教偶像抛进河中。标志着弗拉基米尔将一个浑浑噩噩的蛮族带入了文明社会。这之后,俄罗斯民族开疆拓土,无往不胜。期间,无论政权怎样更替,掌权者都宣称自己是代表了东正教的正统。并以此维护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即便是1000年后的现代,那初露萌芽的先进的却弱小的思想体系也未能战胜长远的却仍未腐朽的宗教传统。
去年曾去俄罗斯旅游,在一个教堂内,看到一边是人们静静的排队瞻仰圣母像。另一边有三位女性在唱着赞美诗。没有伴奏,三部和声却唱的那么和谐甜美肃穆。无比虔诚的场面和歌声令人不由自主的敬重和感动。你会觉得,俄罗斯民族的那种信仰是与生俱来的,是深入到骨髓和灵魂之中的。
影片的特技做的非常好,可以媲美好莱坞。但是情节还是松散了些。
本人评分:6.0。

维京:王者之战Викинг(2016)

又名:维京 / Viking

上映日期:2017-12-01(中国大陆) / 2016-12-29(俄罗斯)片长:133分钟

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 赛佛兰娜·科契柯娃 马克西姆·苏卡诺夫 

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编剧: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Andrey Kravchuk/约翰·梅林 Johan Melin/安德烈·鲁巴诺夫 Andrey Rubanov/维克多·斯米尔诺夫 Viktor Smirnov

维京:王者之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