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康沃尔海岸边,美丽的红发姑娘在眺望,等她固执的丈夫归来,几乎化作一块望夫石,这成了贯穿在《波达克》中的画面。姑娘名叫德梅尔扎,矿工的女儿,曾是贵族罗斯・波达克的厨娘,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她虽然出身低微,却由于善良美丽吸引了全康沃尔的男人的目光。波达克家族日渐衰落,德梅尔扎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支撑起家庭,照顾下人生活,可惜丈夫虽然也爱她,却总在不经意间贬低她。
  德梅尔扎的女友卡罗莱是尊贵富有的女继承人,年纪轻轻就有聪慧头脑和洞察力,卡罗莱知道自己的未婚夫觊觎自己的财产,因而对他毫无感情,在未婚夫竞选议员出洋相时,她笑得毫不留情。她说,德梅尔扎代表了那种典型,即拥有所有美德,能够赢得所有男人的尊敬与好感,唯独不能让丈夫注意到自己,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结婚呢?卡罗莱违背舅舅意愿,甩掉上层贵族未婚夫,主动追求正直的医生恩尼斯,尽管医生出身于普通绅士,与自己地位悬殊,他却更值得自己冒险尝试婚姻。
  德梅尔扎的丈夫罗斯·波达克隐隐不能忘怀的是初恋伊丽莎白。罗斯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1783),幸存生还,回到家乡康沃尔郡,却发现他的家已经被毁了。因为罗斯被认为死在战争中,父亲的遗产早由伯伯继承。而他在前线日夜思念的未婚妻伊丽莎白现在成了堂兄的未婚妻。由后来罗斯同情穷人可见他是个有点革命精神的人,失去所有遗产倒不算什么,他甚至将自己可支配的土地送给失业矿工们。但是对于感情,这个人却是优柔寡断的,心里不愿意,死要面子不 承认,由着伊丽莎白嫁给了堂兄。他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无法给伊丽莎白提供富足的生活,却不知道三心二意与牵挂更要不得。一个人可以是战争英雄,帮助穷人的真正贵族,劫狱救出英国战俘的英雄,也可以同样是婚姻中的渣男,这不矛盾。
  对伊丽莎白来说,当罗斯生还时,她立即想去找他,却被母亲拦下,母亲说:“他现在除了贫穷,能给你什么?”可以猜到伊丽莎白家也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老贵族家庭,除了好听的家族名字以外,没有产业和收入。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同等阶层的富裕人家的求婚则是求之不得的。在感情上,伊丽莎白与罗斯一样优柔寡断,她嫁给了另一个有钱的波达克,也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弗朗西斯·波达克娶了伊丽莎白,却无法释怀她与罗斯过去的情愫,这两个人的婚姻是沉闷与不幸的,充满猜疑。被嫉妒蒙蔽双眼的弗朗西斯渐渐被波达克家族对手——新兴中产上层、银行家乔治·沃来根拉拢,危及家族矿业。后来兄弟尽释前嫌,共同开矿,弗朗西斯却死在事故中。
  弗朗西斯死后。伊丽莎白成为未亡人,她没有德梅尔扎那样支撑家庭的才干与勇气,她只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女儿罢了,罗斯冒着让妻儿沦落街头的危险,买下伊丽莎白名下股份,罗斯的代办人表示不解,这个男人回答:“德梅尔扎是个矿工的女儿,她早学会了怎么生存,但伊丽莎白是个淑女。”原来对这个男人来说,心中纯洁的白玫瑰更值得呵护,发妻一路吃尽苦头倒也无所谓继续吃苦。
  可伊丽莎白依旧没有独立生存的本领,于是她接受了罗斯的死对头乔治的求婚。罗斯怒火中烧,背叛了自己的婚姻。伊丽莎白推迟婚礼,每天在煎熬中等待罗斯来,告诉自己他会负责一生,而罗斯与从美国独立战争战场回来时没什么两样,这时依旧不能进一步承诺任何事,依旧退缩,导致与伊丽莎白反目成仇。于是伊丽莎白带着恨意改嫁乔治·沃来根。嫁给乔治后的伊丽莎白需要遗忘过去那个充满同情与友善等美德的自己,这使得她更恨罗斯了。
  而另一方,德梅尔扎也经常被罗斯伤得心灰意冷,在这个故事中,前任或是初恋似乎都是应该原地炸裂的龌龊东西,其实不然,导致各自家庭不和的正是罗斯与伊丽莎白的优柔寡断。罗斯出轨后德梅尔扎到庄园去对伊丽莎白说:“可惜,你永远不能下定决心。”毕竟,抛弃财富与社会地位不在这些淑女的教育中,伊丽莎白既无胆识,也没有卡罗莱那样高贵的社会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去任性。而德梅尔扎这样坚韧不拔的忠贞姑娘在反复被丈夫无视时还要抵挡住其他男人的殷勤,心里的落寞可想而知。后来,一边有更多情的高级贵族阿米塔什追求,一边丈夫出轨在先还不停贬低她说“不是全康沃尔的男人都会被你迷住”,德梅尔扎怎么能不动摇。即使婚姻意味着承诺一生忠贞不渝,也总得双方欣赏彼此,也许她就是嫁错了男人。
  这是一个纠缠的多角恋故事,每个人都是受煎熬的。
  故事里有美丽的西南海岸风光,女主角唱着动听的民间歌谣。整个剧的气质、画面、音乐都带着一种《呼啸山庄》式的粗犷、诡异与悲伤。BBC拍摄得非常好,抛却让人难过的情感纠纷,整部剧都是艺术享受。
  这个故事发生在乔治三世时代,新兴中产阶级上升贵族落魄的动荡大背景下,有康沃尔的传统锡矿采矿业,有下层人民的挣扎、生老病死,法国大革命,下层人民反抗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压迫,有勾心斗角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就像英国版《家》与《子夜》的结合体。原著小说一共有十二卷,我很惊奇的是国内竟然没有出版社引进过。



一周后我又补充了扩展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32034198/
《波达克》所吻合的英国背景历史
  《波达克》的故事开始于1783年,这正是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1783)的最后一年,故事的主人公罗斯·波达克便是在战争结束的这一年回到了家乡康沃尔。作者Winston Graham选择了这样一个激荡的历史时代来写这个故事,此时的大不列颠处于乔治三世漫长治下,与大片欧洲大陆就全球势力扩张进行了一连串军事冲突。美国独立战争可以说是英法角力的衍生物,在之前的“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1756-1763)中,为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英国得胜,却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引得美利坚人民揭竿而起。随着英国战败,乔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独立最终促成美国立国。此后,乔治亚三世参与了一连串的反法战争,反抗拿破仑及革命后的法国,这些战争最后以拿破仑在1815年被击败而作结。
  英法的长期对抗使得英国王公贵族损失惨重,但对于大英帝国下的另一个阶层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法国的一系列变动以及大革命时,法国海外霸权分崩离析,大英帝国下的各类民间股份所建立的海外公司乘隙将罪恶的触手伸向全球,接管了法国甚至之前的荷兰的殖民地。甚至当初攻下印度次大陆的不是英国官方军队,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佣兵。当时英国的海外势力就由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代表,以至于拿破仑嘲笑英国是“店小二的民族”。
英国当时的社会阶层
  我们应该看一看新兴中产阶级上升贵族落魄的动荡大背景下英国当时的阶层构成。
  首先依旧是贵族,也就是上层。他们是传统的老势力,占据着土地、矿产,负有赋税、保卫国家的责任。所以像波达克这样古老的家族是把握着当地矿产权的,而每次有战争时,罗斯·波达克以及恩尼斯医生这些绅士受到荣誉召唤就会奔赴战场。而贵族自古以来的精神是应当关怀人民、乐善好施的(理想情况下),在生产量并不高也的古代,贵族是一个国家的主导力量,不过到了18世纪,情况有所改变。
  罗斯·波达克所代表的旧时代贵族在战场上为了国家的名义而战斗的时候,新兴资产阶级躲在国内趁机大发横财。
   这个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过去的公爵侯爷黯然退位,掌握国家经济动态的是一批新兴资产阶级精英,主要是董事、银行家、实业家等商业巨贾。他们是一批吸血鬼,懂得利润用于再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也以贵族老爷们所无法理解的速度,像滚雪球一般壮大了自己的资产。
  有了钱,资产阶级自然想要挤入上流社会。如果受封头衔就可以当上新贵,就像这位乔治·沃来根一样,三代以前还是铁匠,不过具有商业头脑的这些平民通过开设银行,不断用利息再投资,跻身中产,三代以后的他已经挤入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可惜没有学到理想的善良品质。这种急于上升的人往往对下层格外苛刻以划清界限,又对贵族生而有之的特权心理极度不平衡,内心黑暗。
  这种大资产阶级代表虽然富得流油,可惜依旧不是上层,穷贵族也可以瞧不起他们。他们属于中产。中产内部自然不看家族古老程度或者头衔,单纯靠资产划分就好了。中产上层是如上所述的银行家实业家等人。中产下层则是律师(律师到了后期越发重要也进入中产上层)、医生、牧师等职业的人。而事实上中产下层很可能是来源于贵族,比如贵族的次子,没有继承头衔土地产业的权力,只能去学习神学来日谋求个神职或是加入军队,所以像《波达克》中的,与大贵族有着亲戚关系的那位死肥猪色情狂牧师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某贵族次子。而邪恶的这位乔治·沃来根为了与大贵族攀上关系,陪赠两千英镑,逼迫家庭女教师莫文娜——伊丽莎白的表妹嫁给了这位混蛋牧师。
家庭女教师
  提到家庭女教师,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社会新大规模兴起的一个现象。当时的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迅猛发展,商人、工厂主、银行家、制造商、律师为核心的中产阶级群体获得大量财富。接下来这些人自然想挤入上层社会,就一切模仿贵族,假装体面与有文化,学他们在家里设置女教师,于是很快家庭女教师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为了表明这个家庭有钱也重视教育。
  这些女子通常来自于中产下层,也有些来自于没落贵族。她们的家庭没有足够的钱给她们优越的生活,而她们自身曾受到过各类外语、音乐、文化类上等体面教育,可惜这些教育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倒是当家庭教师比较合适。所以女教师很快成为常规职业,倘若哪位中产阶级女子没有丈夫或父亲的支持,同时又没有一笔可观的积蓄来维持生活,当一名家庭女教师,就成了她在维持尊严和体面的前提下谋生的唯一方式。(另一种不体面的谋生方式是当妓女,参见情色史|伦敦妓女生活)可惜家庭女教师是介于主人与佣人之间的不尴不尬的身份。
  《波达克》中的莫文娜家大概与伊丽莎白家一样属于穷困落魄贵族。不过社会上的家庭女教师大部分出身更低的地位,比如成为英国文学史重要构成部分的勃朗特三姐妹就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人家。受身份影响,她们的作品里有详细的对当时的家庭女教师生活状态描写,比如这个著名的呐喊着要尊严的简·爱,这部小说中简·爱的几个表亲因为没有钱也分别去当了家庭女教师,收到五千英镑的赠与后大家皆大欢喜辞掉了工作。至于像卑微顺从的艾格妮丝(《艾格妮丝·格雷》)这样的姑娘,结束痛苦的家庭女教师生活还是要靠嫁人。可惜在当时遇人不淑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就像莫文娜姑娘这样,完全沦为性奴了。
英国人的婚姻
  对于那些贫穷又不能放弃中上层身份的姑娘来说,嫁到门当户对的家庭里自然是最好选择,比沦落成家庭教师好得太多了。《波达克》中的伊丽莎白家似乎没什么钱,不过小说中提到她家也是个古老家族,于是凭借美貌迷住了波达克家少爷查尔斯顺利嫁了出去。
  不过当时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妻子的嫁妆也都是丈夫的财产,所以对于富有的小姐来说,遇到坏丈夫就糟了,还不如当一个快乐的老姑娘,就像简·奥斯汀小说《爱·玛》中写的那样,别人问爱·玛你不担心变成老姑娘吗?爱·玛挺得意得说,那我也是个富裕的老姑娘呀~~~
  《波达克》中就有个老姑娘,祖姑母阿加莎·波达克。她活了接近一百岁,见证了英国整个阶级动荡变化,想必当年她年轻时有过许多追求者,只是她都没看上,而且那时的波达克家族大概是很富有的吧,于是她就当了个傲慢的老姑娘,反正后来家中三代子侄都供养着她。
  至于《波达克》中最幸运的女子,卡罗莱,身份高贵,极其富有,年纪轻轻头脑聪明,她开始是有不婚倾向的,觉得参议院未婚夫就是看中了自己的遗产,不过后来自己发掘了一个贫穷但是高尚的医生恩尼斯,女子追求男子也是大胆。不过怕什么呢,卡罗莱满脸都是我高贵、我富有、我任性。
  而主人公的爱情,不如说是理想化的,平民女子嫁给贵族男子(再没落也挂着家族的姓氏呢)这基本上是只有小说和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老仆人就笑过罗斯:“要是你的父亲,会睡了自己的女仆,但是绝对不会娶她。”
康沃尔郡
  《波达克的》故事所发生在的康沃尔地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康沃尔位于英格兰西南端,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产锡区之一。19世纪早期,康沃尔锡矿产量一直增长,达到顶峰时有600个蒸汽机用来给矿井中排水。后来由于国外的竞争使红铜和锡的价格一再下跌,以致于采矿业几乎没有利润。在20世纪,因为开采其他矿石能带来利润,于是又重新开采这里的矿山,到了50年代,全世界一半的红铜和锡都是由康沃尔供应的。1985年锡的价格大幅跌落,世界上对便宜锡矿产品的需求增加,康沃尔的锡矿业从此衰落了,现存的锡矿也仅仅是作为古代遗址对游客开放。  小说中,作为当地古老贵族,波达克家族拥有矿产。可惜的是后来新兴资产主义冲击着这一特权,乔治·沃来根后来买断了这一带土地矿产。
  《波达克》中有大量矿工,这正是那个地区的经济支撑。他们是一个团结的大集体,当被资产阶级欺压太甚的时候也会揭竿而起。
  女主角德梅尔扎正是矿工的女儿。我在深扒这篇文章之前,补读了一下《波达克》原著小说。发现人物样貌与演员选角并不是非常吻合,原著中是深发色,剧中变成了红发。然而,英国古装影视向来喜欢通过人种与发色来影射阶层与身份。剧组应该也是研究了一下康沃尔地区史后做出了这样的改动。   康沃尔地区的居民过去主要是英国少数民族Cornish,这些人算是凯尔特人的一支,在罗马帝国占领英国以前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入侵使得不列颠诸原住民受到很大打击。所以剧中的女主角德梅尔扎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凯尔特人样子,与前些年的动画片《勇敢传说》中的苏格兰公主几乎是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这大概象征着原住民被后来居上的上层人欺压,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吧。

  小说作者Winston Graham(1908-2003)的最出名的小说都是基于康沃尔这一个地区的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一个好的时代小说作者会对当时社会历史经济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羞于承认我也读过国内的《步步惊心》,可惜那本书对当时社会状况与平民生活毫无关心,只是一本依附于野史的宫廷言情玛丽苏小说。我想如果时代言情小说都能写成《波达克》这样便好了。  
公众号:穆尔登格。
P.S.有没有哪个出版社想引进这部小说?

波尔达克 第三季Poldark(2017)

又名:波达克 第三季

主演:艾丹·特纳 埃莉诺·汤姆林森 海达·里德 杰克·法辛 卢克· 

导演:乔斯·阿格纽 史蒂芬·伍尔芬登 编剧:黛比·霍斯菲尔德 Debbie Horsfield/温斯顿·格雷汉姆 Winston Gra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