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豆瓣发现已经是很老的片子了。然而画面,技术仍是值得称道的。
------------------------------------------
会计孙给我们看这片子之前刚讲完The Republic中Plato那个著名的的山洞比喻,不知道算不算片子的引子。这个比喻我在Sophie's World里看过,没什么惊艳的感觉,没思考过。

根据他引用的理论,山洞的火光对应nomos-社会规范。山洞外的太阳对应good-好/善。他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好"与"善",我听了听其实结论无非是这种价值判断不应基于实用主义,而应该放在超乎于人类自身利益的更大的框架里,比如包括其他动物,整个生态环境等等。

人总是要对自己有利的,并不能压抑自己的兽性。由此讨论到理性与兽性的问题。用“兽”这个字让我有些反感,我总是用“非理性”加上其他概念加以笼统地概括。然而这种反感是需要反省的,对语词褒贬的反映是能看出一个人的承受能力的。我有时过于注重语词本身,其实自己也知道含义才是目的。算了,语言学还有待学习,不说了,让人笑话。
------------------------------------------
然后就放电影了。主题确实意料中的对应:社会规范与非理性因素。这是我自己的感受,看到的影评都没有讲到这一点。可能是我最近在想这方面的东西,总是把什么都扯到这一块上去。

推销员每日千篇一律的生活被重复的画面刻意表现出来。他爱的妻子离他而去,说着:“你已经变成制度的一部分”。是很现实的主题。但没有多少新意。对现代快节奏压力大的生活的否定价值判断已经基本定性,可是无法改变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一个讽刺。即使是对于我自己,以后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估计也得加入这个日复无聊的大军。

可是电影给了一个颠覆局限的社会规范的解决方案:一个非理性因素,一个蒙古症(就是唐氏综合症)患者。“第八日,上帝创造了乔治”。于是乔治憨笑着从云端里升起,神圣的,带着光环的。乔治完全不受理性控制,都是人类感情和欲望的原始冲动,并不被所谓的社会规范所束缚,甚至一直无意地去破坏那个框架。

人们总向往乌托邦式的社会:规整,理性,合乎逻辑。天真地以为这个框架能够解决一切。然而在这个框架里,总是要压制自己真切的欲望,压制别人的冲动。近代反乌托邦的作品也够多了,我觉得这个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一个。一旦有一个非理性因素掺杂进来,观念立即被颠覆,框架一点一点败落,于是推销员的内心颠覆了。影片的结局也让乔治在飞翔中升入天堂,而把推销员送进了乔治原来呆的疗养院。

这是一个悲哀。看清了自己,却仍然输给了世界。非理性永远也斗不过社会规范。但我不是说真的要颠覆,只是这样的一个因素需要常常跳脱出来令人反省自身。

理性是常态,终是没办法的办法。
------------------------------------------
看到两个男人的表现友谊时的亲密举止时我总止不住腐女的冲动。啊啊啊啊..其实吾不是的..要改要改。

但人总是要找点乐子,不然看完真觉得这个世界太令人绝望了。

第八日Le huitième jour(1996)

又名:第八天 / 第8日 / The Eighth Day

上映日期:1996-05-22片长:118分钟

主演:丹尼尔·奥特伊 帕斯卡·杜奎奈 缪缪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 编剧:Jaco van Dormael

第八日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