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总动员1》——以意外的走失危机为线索,展示了友谊、信任的伟大力量。
《玩具总动员2》——人是如何在自我醒悟后完成自我重塑的。
玩具终究会随着主人的长大而成为“过去”,面对严峻的未来,玩具们成了一群可怜的弱势群体。影片涉及抛弃和自我价值的命题,借助玩具的命运,暗示人生苦短、抓住良机、发光发热的乐观倾向。
胡迪——如果一个人在老地方已经丧失身价和地位,但在另一个地方缺失万人瞻仰的“珍贵文物”,那么他应该离开,去追寻自己的价值吗?
巴斯光年——如果你原以为自己是绝无仅有的天才,突然发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该怎样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P1(关键点1):安迪将胡迪手臂弄断
K1(紧要关头1):玩具商人偷走了胡迪
M(中间点):胡迪在翠丝和矿工的劝说下决定留下
K2(紧要关头2):巴斯光年领导的玩具小队找到胡迪,胡迪决定带翠西一起回家
P2(关键点2):在飞机场,巴斯光年和胡迪展开最后营救
L1(故事主线):胡迪为回家与玩具商斗争
L2(故事副线):玩具小队救援胡迪
L3(故事辅助线):胡迪与翠丝的矛盾
L4(故事辅助线):胡迪与矿工彼得的矛盾
传统美国影片的拯救主题:
(1)一定和英雄相关,英雄往往是具有超能量或超人格魅力的主角。
(2)被拯救的是体能和精神是上的弱者。
《玩具总动员2》中,这一情况发生改变:
(1)有外力的救援(玩具小队)
(2)但最终完成拯救的是胡迪代表的被困群体本身,他们在精神上解放了自己,明白了价值的取舍,做出选择。
《玩具总动员1》的重心在强调玩具的自我价值重建:巴斯光年必须认清自己的玩具身份并加以肯定,胡迪要抛开被取代的嫉妒与加强自信。
《玩具总动员2》指出玩具世界的另一个宿命终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被拥有”,准确而巧妙地回应了首集的玩具哲学,在一点点悲伤之中,仍带有无穷的乐观。
影片中的玩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家长的经历。
在美国的家庭观里:
(1)很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2)认为给予孩子最大的爱,不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将来带给家庭利益和荣誉,而是在他们孩童的时候尽量地给予欢乐,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关爱。
(3)当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更加独立,不再需要关爱,而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
(4)那时的美国家长除了必要的指导外,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孩子的生活领域。
他们所奉行的教育格言正如胡迪所言:“我不能阻止他的成长,但我可以陪它一起成长。”
正如巴斯光年看到整整一面墙的巴斯二代产品时的惊讶一样,在标榜个性要独一无二的美国,人们也不能逃脱工业化大生产对社会和人格发育的影响。许多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造物主的杰作,自己的个性是具备成为英雄的潜质的。而当一个人融入一个社会后,发现自己并不特殊,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此时人们开始询问到底“我是谁”?
正是因为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巴斯光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快乐,并能够将自身的力量发挥到最大,这种能量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想象出来欺骗自己的。因此,巴斯二代趾高气扬的态度让人发笑。这些还生活在梦幻里的英雄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身份的落差,到那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运气能够遇到很好的朋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杨晓林.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