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早春二月》,我的《二月》
陈丹青说:“江南的萧涧秋为两个女子苦苦伤怀……这些作品五六十年代出品上映时,可不正是当年那批老革命解放后专为自己拍摄的‘怀旧电影’,同我们有什么想相干!”
“这几部电影若是剥去革命的说辞,也不是三角恋爱脱身逃逸,烽火离乱托孤他人的老套。”
“革命家也是人,也有‘早春’,也有罗曼史……何况革命拍成电影,片中的男女名角儿比当年‘他‘与’她’的真模样,可要潇洒得多,漂亮得远了。”
“革命家浪漫,情急抽身,慨然出走,到头来还是老革命:革命家的恋爱婚姻都是为了闹革命啊!”
以上内容是对《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英雄儿女》等电影的综述,自然可以用到《早春二月》上,那么陈丹青眼中的《早晨二月》应该就是这样的。
陈丹青说:“至少看过五遍《早春二月》。这本电影连环画至少看过五十遍。”(《多余的素材》第114页)
这勾起了我对《早春二月》的好奇。于是就开始看,此时是16日凌晨2点,实际上该睡了。
本片带有五六十年代的审美风格:男主角浓眉大眼,女主角眉清目秀。正面人物脸色永远是红润的,而反面人物脸上也不吝于打白光、青光,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正反之间的差异。念台词讲究字正腔圆。远景背景平面化,看起来总像是假的,或者说像是舞台布景。
开头那个旋转延伸,然后定格的船上镜头,让我想起了《三峡好人》的精彩开头。接着船上的萧涧秋(孙道临饰演)望到了旁边一只随波浮动的小船,这似乎预兆着他的命运。
萧涧秋无父无母,也无家庭,四处漂泊,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地方的酒,如浮萍,没有根。小说原作里说:“(萧涧秋)近三年来都住在北京,因他喜欢看骆驼底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底尖厉的北方底怒号的风声,所以在北京算住的最久。”几十年前的北国风物如在眼前——这令我到底惦着北国了。
“五四”运动落潮后,人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还在前进。萧涧秋陷入彷徨迷茫之中,不知路在何方。于是想到从事教育,教育也许是有意义的。恰好此时好友芙蓉镇中学校长陶慕侃邀请萧涧秋来此教书,于是萧涧秋就来到芙蓉镇,用陶慕侃的话说就是“世外桃源”。 小镇房屋古朴,小径蜿蜒,石桥端卧在小河之上,街边的沟渠里乌篷船来来往往。何等美丽的江南小镇。但这只是表象,而实际上呢,是“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
在这里他碰见了朋友李志豪的遗孀文嫂和孩子,生活无着,孤苦难言。这激起了萧涧秋的同情心和拯救意识,他想娶文嫂,担起十字架。于是他带文嫂的女子采莲读书,并时常接济文嫂母女。朋友的妹妹陶岚,活泼开朗,洋溢着青春活力,深爱着萧涧秋。萧涧秋徘徊在两人之间。文嫂受不了流言蜚语和孩子的死,自杀了。
萧涧秋病了,他要去名胜女佛山旅行,并拒绝了陶氏兄妹的陪同,说:“我现在只觉得一个人游山玩水是非常自由:你喜欢这块岩石,你就可在这块岩石上坐几个钟点;你如喜欢这树下,或这水边,你就睡在这树下,水边过夜也可以。总之,喜欢怎样就怎样。”此言深得我心。最后他去了上海。陶氏兄妹准备去上海找他。萧陶能否在那里共叙不了情缘呢,不知道。
萧涧秋又踏上了漂泊的旅程。鲁迅说:“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所,也不可得。”以漂泊始,又以漂泊终。这是一个人生的圆环,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浪迹四方的罗亭,我发现我喜欢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性格。钱理群先生曾经总结过鲁迅的一种小说模式:离去——归来——离去,与此略同。
背景音乐有《送别歌》,这在《城南旧事》里也出现过,看来,这首歌在民国的学校里流传很广。也许这首歌的忧伤的调子契合片子感伤的内容吧。
鲁迅在评小说原作时说:“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柔石作〈二月〉小引》,见《三闲集》)要言不烦,抓住了小说的精髓。
男主角孙道临我非常欣赏,完全符合我心目中民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也非常喜欢“五四”前后女子素雅而不失大方的服饰。
17日读晚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18日读完。

早春二月(1963)

又名:Early spring

上映日期:1963(中国大陆)片长:108分钟

主演:孙道临 谢芳 上官云珠 高博 韩焱 俞平 范雪朋 

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Tieli Xie/柔石 Roushi

早春二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