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线人》这部电影,忽然感到一股熟悉的感觉。《门徒》《新宿事件》……何其相似:关于信任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张力——这些永恒的严肃而沉重的话题。
《线人》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上严谨而巧妙的诠释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尽管人物对白和细微情节的设计并无太多新颖之处。线人废噏因为信任了警察李沧东而家破人亡、流落街头,而警察也因为辜负线人的信任而使灵魂再也无法摆脱罪恶感的纠缠。问花烟柳而打破了自己幸福的婚姻家庭,更有甚者,对灵魂救赎的渴望趋势警察不惜舍弃生命也要保住来自细鬼的那一份即将泯灭的信任。失信酿成了第一个悲剧,守信却造就了第二个悲剧。
果然,《线人》抽走了关于社会的最后一丝温情,把人间的希望杀得片甲不留。失信、守信竟然都如此无力,那么问题似乎出在前提上:什么是信任,以及当今社会需不需要信任。
“信任”在中国的语境中自古便被赋予充沛的情感筹码。古人之间不轻易言信,然一旦许之,便从此之后世代交好。因为信任,一个人便可以问另一个人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在所不辞。因信任而作出的决定,往往感性成分多于理性,很少计较利益得失,而看重的是忠信情义。正因如此,一旦一方“背信”,便是“弃义”,从此遗臭万年,天理不容。中国古代对“信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笔者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不甚深入,但粗浅观之,它对“信任trust”也是十分重视的,只是其方式更向trust的衍生词contract 方向倾斜。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这个意思,当代经济社会则更是contract 盛行。说“我信任你”必须要有书面凭证,不然将来到了法庭没有证据;广大媒体也乐此不疲地报道各种因轻信口头约定而最后吃不了兜着走的悲剧。同contract相关的信任,便大多是理性的决定了。
这种理性适应了当代经济社会的需求,被各种组织个人津津乐道。然而,人们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书面合同上写到的坏事一旦发生,真的可以在感情上置若罔闻么?这种人人之间感情的张力在线人当中展现的残酷又透彻——警察知道线人只是棋子,但看到他们因为自己而被害之时,灵魂上不是仍然受到深深折磨么?线人知道警察不会关心自己,但当“相信我”三个字从警察口中说出之时,他还是相信了不是么?张家辉那句冷冷的“我们要的是情报,线人要的是利益”,说明了这是一个双方都知晓并接受的条款。因为知晓,所以对方便不用为伤害而为另一方负责。此时,信任的意义已不再是责任,而恰恰是其对立面——摆脱责任。说的好听一点,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以,《线人》中人物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大现实下灵魂救赎的悲剧。合约社会是有效率的,其效率来自于规范条款下的各尽其责、奖惩明晰。然而代价却是将鲜活的人变为死板、麻木的“角色(role)”,在一个系统(system)中机械的新陈代谢。电影中“警察”“线人”都具有清晰的符号隐喻,前者是规章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后者是靠出卖(这里出卖是中性词)价值获得生存的社会角色。两者之间的利益交换有条不紊,然一旦掺入情感变量,便酿成了悲剧。
所以,粤语这句话很生动:“作業啦,唔谂(lang)谂咁多啦!”

线人綫人(2010)

又名:证人2之线人 / Beast Stalker 2: Informant / The Stool Pigeon

上映日期:2010-08-24片长:113分钟

主演:谢霆锋 张家辉 桂纶镁 陆毅 苗圃 廖启智 钟舒漫 吴浩康  

导演:林超贤 编剧:吴炜伦 Wai Lun Ng

线人的影评

尼玛
尼玛 • 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