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6-12-22

面纱:面纱的揭开

看的是[面纱The Painted Veil]观摩场,去之前不知道,所以见到门口活的黄秋生时大叫起来。一身黑皮草大衣,一贯的拉着脸,要不是和身边的吕燕时不时说笑就真是黑道大哥护场子的架势了。电影里他几乎也一直是这个没有表情的表情和没有pose的pose,实在是太没有挑战性的演出。

首先说明,该片出品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是首家中外合资的电影娱乐公司,且是国资、外资和民营资本的三位一体,是我国广播影视业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面纱]作为他们出品的第四部、自己拍的首部电影,改编自毛姆同名小说,核心人物都来自英国高层社会,故事的内核、思维、视角、道德观念都是英式,但是故事的重要背景是在20年代的中国内陆。不觉得这个本子太能暗喻这个公司的性质了么?而且主创都是外方,但做为合资公司的出品,能享受合拍片的待遇,可以相对来说从容的在中国拍摄,这个本子简直太适合他们了。

没有看过原著,在网上搜了搜,电影和小说的差别还挺大。不管从线索、主要人物性格和表现的主旨来说,电影都比小说要简单。

故事线索简单不是把故事片拍得舒畅的充要条件。其实更加考验功力。在情节简单的情况下,能够不投机取巧,不搞噱头,不故意突出游离于情节外的无关细节,不依靠技术和花哨的镜头,不伪装平和,不端架子,而只是平心静气、安安静静的讲故事描绘形象的有几个敢?国内新片里最缺的就是这种静下心来平和说事儿的姿态,不愿意耐心的把基本功练好了,就想走捷径。松紧有致的节奏,流畅的衔接,干净高效意味深远的镜头,这些好故事片的基本优点[面纱]都有。

作为一个背景放在异域的片子,它有一个非常招人喜爱的优点,就是处理异域风情的客观与平和的心态。最简单的说,一个外国导演拍出来的20年代的战乱、蛮荒的中国没有让我这个中国人觉得陌生和不舒服,这就行了。不是[末代皇帝]、[艺妓回忆录]那种全然是老外幻想的远东异教风情,不是MISSION IMPOSSIBLE 3的那种哗众取宠的噱头街景和艳俗的讨好老外的风情,甚至没有我们自己的[云水谣]里那种刻意的“史诗”长镜头。镜头干净、平和、自然、尊重当地文化。景致不突出于故事。对战乱、疾病、贫瘠、外国传教士、殖民、中国军阀、国民党这些中国20年代特质的竟然能够拍得没有一点观点(约等于没有一点爆点)……(汗)。甚至关于传教士的“善举”,还能借男主角之口说出“每个人留在中国都有自己(利益)原因”这种评价,而非几乎一贯的歌功颂德。

很想知道这点到底归功于导演还是编剧([费城故事]的编剧),还是受公司背景和合拍片身份的影响。相当尊重当地文化,相当有耐心。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两个剪辑版本,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希望没有。

配乐很很赞!钢琴配乐是朗朗。回来后一查才知原声音乐入围了今年的金球奖,奥斯卡大概也有戏。其实电影配乐的好坏差别很多时候只有在对比之下才更印象深刻。看完[面纱]的第二天我看的[云水谣],观片途中屡次产生想扇人的念头,那个配乐简直就是闹心,无论什么情节,无论缓急喜忧,导演觉着需要背景的时候几乎一概用“史诗”般的二流交响来轰隆,典型的主旋律。我靠,能关了音响,好好说话么。

电影的剧本已经得了美国影评协会最佳改编剧本奖。故事情节简单,但主旨相当突出,小说里反映的各色人性和社会风情,电影中只着重表现女主角爱情心理成长这一个。无爱的婚姻——以为找到真爱的婚外恋——重新发现身边这个几乎错过的男人,听起来是不是很没劲?但就和德伯顿那本《爱情笔记》一样,同样简单的几乎可以完全猜到下一步的故事,全靠操刀人自己的功力,描绘着心理变化的每一步,观察爱情、婚姻以及延伸开的其他。此处请各自点评。

演员阵容豪华,但中方配角整体而言逊色,很大原因是角色没有特别出彩的点,都是脸谱化的表现而已。

对于所有热爱英语的同学来说,还有一点吸引力就是英音,当然前提是去电影院看英文原版。

[面纱]不会是个超级经典,但绝对是个值得你去电影院的好片子。

好了,广告时间告一段落。累死了。

面纱The Painted Veil(2006)

又名:爱在遥远的附近(港) / 猜心(台)

上映日期:2006-12-29(中国大陆) / 2006-12-20(洛杉矶首映) / 2007-01-19(美国)片长:125分钟

主演:爱德华·诺顿 娜奥米·沃茨 托比·琼斯 黛安娜·里格 黄秋生 

导演:约翰·卡兰 编剧:Ron Nyswaner/W. Somerset Maugham

面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