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既定的结构。
不同于流行音乐明显的主副歌,很多时候电影的结构未必会像《低俗小说》、《爱乐之城》有着清楚的划分,普通观众观影之后也不会回头去探究故事结构,甚至感知不到结构。
实际上,所有电影有结构。早期的戏剧,古希腊悲剧三部曲形式,莎士比亚五幕剧,都是有着较为工整的结构。而电影作为戏剧的一种形式,结构自然是不可或缺。运用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三幕剧结构。
导演朗·霍华德的许多电影都有着三幕剧的影子,比如2005年《铁拳男人》。

片头字幕:
片头字幕能带来额外的信息,朗·霍华德通过引用当年记者Damon Runyon的原话,引入故事的同时,还“自卖自夸”了一回。
2005年《铁拳男人》,拳击手的故事已经烂大街。真的没有任何拳击手的故事比James J. Braddock的一生更有趣?
无论这个问题的附带语气质疑还是惊讶,只要观众能好奇地进入故事,字幕就完成了任务。
另外,开场的配乐还暗示着,这将是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


建置:建立James J. Braddock的拳击生活
在开头的几分钟,导演需要尽可能多地完成背景创建,风格确立,提出核心问题等任务。朗·霍华德只用了5分钟,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类似《愤怒的公牛》的比赛信息字幕说明,故事开始于1928年。影像中的James J. Braddock意气风发,他是一个有实力的拳击手。
回到家中,他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妙不可言。


催化事件:经济大萧条爆发
看过此前两期“8分推介”的朋友可能很快会意识到,美国的1930年前后,这个时间点不太对劲。因为就在1929年,美国全面爆发经济大萧条危机,James J. Braddock难免也会受到影响。
等进入Braddock家庭生活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1933年。他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危机,他不得不到码头找工作,以维持生计。


第一幕的发展:塑造Braddock的硬汉性格
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拳击手,到连电费都交不起,Braddock的反应是自暴自弃还是绝不投降,他的性格很容易就被塑造出来了。
于是第一幕的发展着力表现Braddock如何面对困难时期。儿子偷东西,骨折,坚持比赛等事件,都是为了初步塑造起他的硬汉性格。


第一个转折点:复出之战
为了生活而战的Braddock再战拳坛,他希望能通过比赛赚取美金。这才是属于他的生活方式,他义无反顾,就算旧伤还没完全好。
这场复出之战才真正带出了拳击电影的味道,朗·霍华德照搬了《愤怒的公牛》的拍摄方式,把摄影机放在擂台之中,恰当地使用拳手的第一视角,试图让观众能零距离地观赏拳赛。
在此基础上,朗·霍华德还决定在剪辑中加入“X光片”,来表现拳手的“内伤”。还是四个字形容,看着都疼。

饰演Braddock的罗素·克劳在拍摄过程中也真吃了不少苦头,在开拍前要接受专业训练,正式开拍后,罗素曾遭受多次轻微脑震荡,牙齿也曾断裂。为了使得画面更加逼真,演员被要求出拳要尽可能接近对方,有时无法及时控制,往往就造成了误伤。
2000年《角斗士》中,罗素·克劳也是多次因戏受伤。戏内戏外,他都真的是一条铁汉子。

只是他再怎么铁,再怎么竭尽全力,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谁都会显得无能为力。
本想来个强势复出,没想到自己的复出之战却成为了一个人生转折点,Braddock进一步地陷入到困境之中。
在第一个转折点过后,Braddock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彻底失去了昔日拳王的光环,比穷困潦倒更绝望的是,他连选择梦想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二幕:绝境求生
第二幕的前半段,陷入绝境的Braddock再遭打击。
穷到忍无可忍的妻子做了一件超出他底线的事。为了弥补妻子的“错误”,Braddock彻底豁了出去,他连尊严也没法要了。
当看着他拉下脸去“乞讨”的时候,男人的辛酸苦楚,就这样赤裸裸地被呈现了出来。


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为了承诺。
为了责任。
为了家。
家庭是Braddock在绝境中唯一拥有的,他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守护,正如他在擂台上不惜一切地去战斗。
同样的,“认输”两个字,根本不存在的。


中点场景:Braddock大战Griffin
由保罗·吉亚玛提饰演的经纪人Joe Gould是推动剧情的重要配角。
眼看老友Braddock落魄到连尊严都不要了,Joe开始想办法帮忙。他的出手相助也不是毫无根据,有多年的友情为基础,再加上他是被触动了,后来才会越帮越多。


在Joe的操作下,第二幕剧情得到了有力推进。他的存在让观众相信,Braddock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一场艰难的翻身仗正在逐步逼近。
此时他已经连过气拳王都算不上了,每天只能上班打工挣钱,哪还有空练拳。工作机会如此难得,万一比赛受伤,老本肯定是果断炒他鱿鱼,输了比赛,丢了工作,得不偿失。
就算真的有机会再次站上擂台,他愿意冒险吗?
毫无疑问,必须会。
于是电影有了一场精彩的“中点场景”,Braddock大战Griffin。可能这场大战并不是发生在电影的最中间,不算是“中点场景”,但却有着类似的作用。
“中点”除了将故事一分为二,还负责引入新事件,帮助第二幕故事的发展。显然,这场戏承接了第一幕的转折点,同时为第二幕的后半段的转机创造了机会。


第二个转折点:两场逆袭之战

Braddock是否愿意冒险,并不是重点。影片真正要解答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冒险重返擂台。
然后,妻子Mae的角色开始发挥作用。
本来她就不怎么喜欢丈夫从事如此危险的运动,现在又要冒如此大的险,反对是正常的。不打拳的Braddock,穷是穷了点,但至少人是健在的,不用她每次比赛都忧心忡忡了。
不过在Braddock看来,放弃拳击,就等于放弃生活的主动权,只有等大环境变好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是求得“安全”,但陷入被动;还是主动出击,但要赌上一切。面临这个矛盾抉择,Braddock的态度明确。
他要继续战斗,为了自己,更为了家人。



到了第二个转折点,连续的两场逆袭大战,家庭与拳击赛场联系越发紧密,显著的标志是有关家庭的场景剪进了赛场,强调Braddock是为了家庭而战,所以他的意志坚决。而在体育比赛中,最后取胜的关键往往是对胜利的决心,尤其是在双方势均力敌之时。
在这两场大战中间,不知是导演还是摄影师的想法,一个漂亮的蒙太奇,在摄像头绕场一圈,把Braddock直接带到了下一场比赛,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三幕:决战。

两场逆袭之战掀起了一波小高潮,不过这时,电影才进行了将近三分之二,朗·霍华德没有急着“趁热打铁”,而是选择为高潮部分的大决战做点悬念铺垫,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
与Braddock上演终极之战的是重量级冠军Max Baer,他不可一世,速度力量都占尽优势,Braddock跟他打,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不知历史上确有其事,还是编剧的添油加醋,Max Baer还曾经在擂台上直接一个重拳把对手给打死了。
拳击协会警告老拳手Braddock,你上去跟他打,是在送死。
Braddock得知Baer打死过两个人的事,也可以被视为第二个转折点。不过既然是拳击电影,把拳赛作为转折点可能会更加痛快。


得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后,Braddock陷入了新的矛盾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打,还是知难而退。
电影的主题也随之升华,最后的决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胜负问题,而是Braddock为什么要坚持打拳的问题。这也是第二幕中,电影所提出的核心问题。
原来导演不是为了铺垫而铺垫,他还要解答的这个问题。
Braddock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冒险上擂台,失败的话他失责;可是让一家人穷困潦倒,让孩子挨饿,这已经是失责,作为父亲的职责。
只有选择战斗,才是肩负起责任的做法,身为一个男人的做法。


高潮:Braddock大战Max Baer

有了前面的神铺垫,Braddock与Max Baer的大战既充满悬念,又让人紧张不已,想快点知道结果,又担心结果真的会十分悲壮。
观众已经不只关心胜负,还更担心Braddock是不是会被真的打死。
对于Braddock来说,这不再是一场拳赛,而是一场生命的搏击。
他用生命去打拳击,正如他用生命去守护家庭。


结局:回顾人物事迹

当高潮出现后,最好简洁明快地奔向结局。
《铁拳男人》就是这么做的。
结局部分是传记片的一贯做法,回顾角色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历程。


《铁拳男人》改编自美国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拳击运动员James J. Braddock的真实经历,故事其实是有些老式励志,不过凭借导演一流的讲故事能力和演员的卖力表演,影片还是取得了极高的口碑。

豆瓣8.7,IMDb8.0,烂番茄新鲜度80%,评分可以很好地反应了观众的肯定程度。



故事老套不是电影拍不好的借口,良好的结构可以支撑起整个故事。
不是说为了要让作品看起来更“工整”,更像是电影,而是要把故事的力量展现出来。好莱坞励志电影难以过时,剧本有着三幕剧等成熟的结构是重要的原因。
James J. Braddock的经历确实是个好故事,不然很难打动好莱坞大咖去拍。而在一流电影人的操作下,观众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叙事方式再怎么司空见惯,也不阻碍《铁拳男人》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生活艰难,但你没有理由去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铁拳男人》

铁拳男人Cinderella Man(2005)

又名:击动深情(港) / 最后一击(台) / 拳王之路 / 拳击手

上映日期:2005-06-03(美国)片长:144分钟

主演:罗素·克劳 蕾妮·齐薇格 保罗·吉亚玛提 克雷格·比尔克  

导演:朗·霍华德 编剧:Cliff Hollingsworth/阿齐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铁拳男人的影评

youyou
youyou •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