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咀嚼這部電影。
剛看完時,覺得這部電影就如同片名,只是在說一個故事,說故事不過是空有骨架,血肉何在?但我很快就找到答案,Ben Whishaw就是此片的靈魂。
香味世界這個不用多說,我本來就不期望這方面能有多出色的詮釋,即使是出現了包迪尼聞了葛奴乙改良後的「愛與靈」而如置身花園並有美女示愛的畫面,也因為過於不現實而引來不一的笑聲,更別說鏡頭帶過每個人事物就指望我們感受「味道」,文字可以化想像而具體,用我們所知的字彙去描述每一種味道,電影最終還是得流於視覺,這樣我們也只是「看到」而不是「聞到」,雖然我很欣賞葛奴乙旁若無人聞著黃李紅髮少女這幕,撇開「嗅香」這點不提,鏡頭如同葛奴乙的鼻子,用一種若有似無的距離愛撫著少女肌膚,這畫面很美麗。
我認為電影跟原著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在於解釋葛奴乙的存在意義上,兩者出現了微妙的分歧,這也導致葛奴乙的形象有所悖離。就我個人來說,我不同情小說中的葛奴乙,我甚至很難感受他(feel him),我好像站在他荒謬的世界外面看他,有非常強烈的疏遠感;電影的葛奴乙則被賦予更多「追求愛」這樣的意圖而顯得可憐可愛了起來,問題是葛奴乙到底有沒有愛?我強烈懷疑這點,就算有,也是對香味的執迷(硬要稱之這是愛的話)。
黃李少女某程度上對葛奴乙來說是特別的,因為這開啟了他追尋「擁有」的旅程(藉著蒐集保存少女體香),但電影中的葛奴乙更多的是讓人感覺他對賣黃李的少女有了戀愛心情,如果這樣去詮釋,為了製造征服世界的香水而殺12個少女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的愛意繫在黃李少女(的香味)而不是其他少女(的香味),何況閱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12種香味的傳說是因應電影而生,根本不存在於書中(書裡他謀害了26條人命),那麼一連串的謀殺究竟是為了什麼?我覺得這部分的薄弱只能靠書迷自行於腦海中彌補,葛奴乙對人的無情傲慢跟對香味的狂熱之極端對比,在電影中被削弱了。
也因為「追求愛跟認同」被過度強調,電影的葛奴乙就有更多同情之處,這大概是書迷最難接受的地方。不過我不是書迷,所以可以接受電影用不同的視點來詮釋,小說荒謬、迷幻又不可思議,電影的調性相對沉實、賦予葛奴乙更多人性(相對於小說的非人性),這對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也許更好進入,然而忠實書迷大概只有失望一途。
不管認不認可電影的改動,至少本片的靈魂人物Ben Whishaw沒有什麼可以挑剔之處,他既是小說的葛奴乙也是電影的葛奴乙,兩者的形神樣貌他都抓到了,彆扭的肢體動作、抽動的臉部線條、執迷深沉的眼神;急切聞著黃李少女屍體、偷窺珞兒進而襲擊珞兒前著迷的神情、邢台上俯視眾人爭搶手帕的眼淚、回到髒亂巴黎自絕於最後的香水,因為Ben Whishaw這位天才洋溢的英國演員,這部電影有了更多值得回味的片段。
PS:很多人稱讚Dustin Hoffman,但我覺得他演得糟糕透了,搔不到癢處,不知道是他糟蹋了包迪尼這角色,還是包迪尼浪費了他的演技。

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2006)

又名: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 香水:杀手的故事 / 杀手故事 / 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上映日期:2006-09-07(德国) / 2006-09-14(法国) / 2006-11-24(西班牙) / 2007-01-05(美国)片长:147分钟

主演:本·卫肖 艾伦·瑞克曼 蕾切儿·哈伍德 达斯汀·霍夫曼 大卫 

导演:汤姆·提克威 编剧:安德鲁·伯金 Andrew Birkin/伯纳德·艾辛格 Bernd Eichinger/汤姆·提克威 Tom Tykwer/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Patrick Süskind

香水的影评

槑槑
槑槑 • 香水
年糕瘦
年糕瘦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