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好。感觉和看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很像,总能感受到导演的悲哀和伤痛,却很难在电影中看到很好的表达。是不是当太了解一个东西或太陷入其中的时候,反而很难讲清楚?

  很多细节都能在其他电影中看到,对东德政府的描写,对腐败官员的讽刺,都让我想到另一部电影“烈日灼人”。同样都是内敛压抑的情感,“烈日灼人”给我的震撼要大得多,而“窃听风暴”却少了一个爆发点,总让人觉得不是味道。斯大林的大清洗也是很多电影人不愿触及的伤痕,导演米哈尔科夫并没有正面尖刻的谴责什么,他只是平静的描述一个退伍将军归隐田园的生活。那个如影随形的巨大火球,像噩梦般一点点吞噬这个家庭,隐隐的不安晃动着那个平凡的夏天。很多时候,导演只是在拍风景,拍科托夫和小女儿在湖边嬉戏,拍那个拉着一车货物永远找不对方向的男人。片中的最后逮捕科托夫的米迪亚很像“窃听风暴”中的女演员,虽然目的不同,却都不得已揭发了自己的亲近的人,最后引咎自杀。我更喜欢“烈日灼人”的处理:米迪亚躺在浴缸中,暗红的火球从上方的窗口飞出去,导演似乎暗示着大清洗所到之处不留一丝生机。还有,就是影片最后,科托夫被秘密警察带走时,天空中升起巨大的斯大林头像,其中的辛酸估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在“窃听风暴”中,导演的意图并不是要表现这样巨大的戏剧性的反差,反而是在暗示前东德的秘密档案中也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甚至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1989年繁忙工作的碎纸机和焚化炉中。

  电影中很特别的是窃听人员威斯勒的生活。他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简单而乏味的生活是他的全部。领带总是黑色且打得紧紧的,直到勒的快要喘不过气来,回家也就是看看新闻,吃着一成不变的晚餐,这都不要紧,他的一生都将献给政府。他没有家人,朋友,孤独的时候只能找来妓女,可是,没有钱她们可不会多陪他一分钟。要说对于工作的热情,没人能大于威斯勒,他从不觉得自己不人道,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无比荣耀。虽然连邻居的小孩都说国家安全局的人是坏蛋,这些都不重要,他的一生都属于政府。

  直到有一天,那个他窃听的诗人德雷曼,让他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他们会为朋友挺身而出,而不是相互算计,攀附权贵,爱情在这里不是一纸誓言那么脆弱,他们为了彼此奉献生命。一切美得像布莱希特的诗歌,

  “那是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一株李树的细长阴影下
  静静搂着她,我的情人是这样
  苍白和沉默,仿佛一个不逝的梦。
  在我们头上,在夏天明亮的空中,
  有一朵云,我的双眼久久凝望它,
  它很白,很高,离我们很远,
  当我抬起头,发现它不见了。
  ……
  至于那个吻,我早已忘记,
  但是那朵在空中漂浮的云
  我却依然记得,永不会忘记。”

  不知道在哪一天,在只有黑白的世界长出了一朵醉人的花朵。德雷曼跟文化部长说过,如果对政府真的忠心耿耿的人,不会因为他的戏剧改变立场。但是,人们总会不自觉地保护生命中遇到的美好的事物,毕竟这是一个缺少奇迹的世界,为生活所苦的人们需要梦想和希望。当上司给威斯勒念那个什么《关于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的研究》的时候,没有任何矛盾挣扎,威斯勒决定让生命中多些美好的东西。比如有人称赞他是好人,这个他从没想过,但是那一刻,是不大不小的震撼。

  1989年,柏林墙倒塌。那些高官继续做他们的高官,这些卖命的窃听人员流离失所,更悲惨的也许会被人寻仇。他们只是做自他们生下来,人们就教给他们的所谓正确的事情。威斯勒的眼神总是毫无波澜,平静坦荡的绿色,或许有落寞,或许有寂寞。他曾活着的证明也许就是那个代号:XX/7。

  不过,如同他的头顶曾飘过那朵白云,就有些东西注定永不会被忘记。总会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书店,拿起一本畅销书,扉页上写着,献给HGWXX/7

  亲爱的,那是一个不逝的美梦,我看到了他淡绿色眼中闪耀着纯洁的颜色。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16685/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

又名:窃听者(港) / 他人的生活 / 别人的生活 / 别样人生 / The Lives of Others

上映日期:2006-03-23(德国)片长:137分钟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 马蒂娜·格德克 塞巴斯蒂安·科赫 乌尔里希·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窃听风暴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