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惯看完片子就泡豆瓣论坛,有时候很高兴看到大家是怎么想的,因为发现牛人很多,比我看得细看得明白的很多,有时候很不高兴,因为发现有人不懂装懂……然后就养成另一个习惯,在不爽的帖子后写下大段的解释或反驳文字。今天居然看到的是龙应台的评论,但是同样我发现她有没看懂的地方,而且居然发表出来,现在信息这么丰富并且容易获取,我不相信我等下要提出的东西她没有看到过——哪怕她自己没有想到,她应该看到过啊。看到就应该有相应的思考啊。但是她明显阉割了这部分,或者说她其实没有想到也没有费力去看别人的想法——我宁愿相信这个假设。因为我认为文人最要不得的就是为了自己行文立论的需要阉割部分事实——这和媒体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只是个左右问题。

我一向喜欢龙应台,她喜欢并且不畏惧表达自己所有的真实想法,文字犀利,中学到大学,尤其是中学,很崇拜她,但年纪大一些,自己的思考更独立和成熟之后,发现她亦有局限,开始以更平常的眼光看待。关于《窃听风暴》这部电影她所做的评论,至少有三个地方有点问题:
  
  1,“克丽斯塔,在绝对的权力下,不敢不从。她先是屈服于部长的欲求,又在威胁之下出卖德瑞曼”
  
  克丽斯塔是个软弱的女子,她依附强悍(在生日派对之前送领带的时候,她曾经表达了自己的这一点),也在强权下屈从。但她之后反抗了,借助XX/7的力量。两次。第一次,是她拒绝继续赴部长的约会,第二次,一开始被关的时候,她并没有供出真相,直到她发现了她的审讯官是她曾见过的“观众”XX/7。关于她究竟有没有背叛她的丈夫,论坛里有个很详细的帖子,我同意,如果有异议的我建议再把审讯的时候XX/7和她说的话仔细地看一遍。观察他们的表演,还有车祸后的台词。好电影里没有废话,就像好小说里出现枪,就一定会在某个章节发射一样。
  
  2,关于引用的诗。“忆玛丽亚 夏日晴空在我俩之上 深深凝视那朵云 那样纯白,那样高 当我再度凝视 它已消失”
  
  这是部分引用,电影里朗诵的全部是这样的(虽然翻译版本不一样):
  
  “初秋九月的每一天都是蓝色的
  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
  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
  我们头顶着美丽干净的天空
  一朵云慢慢移动着
  它是那样的洁白无暇
  而只要你从心底相信
  它就会一直在你身边”
  
  很不一样,我不知道原本是怎样还有龙应台的翻译是谁的这个字幕翻译又是谁的,但是注意此刻XX/7的表情。还有他读诗此时的心理阶段,是在转化中的。引用这两个版本或者说这两种翻译,引向的方向肯定不相同。第二个版本和他的表情,让我相信第二个。它引向对信仰的坚持和希望。而第一个是幻灭。我不知道龙先生对此如何思索,但她引用了详细的诗文而不是单纯地提到读诗的细节,我相信她是想表达这份幻灭。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3,关于XX/7演员本人和本片的一些幕后。
  “东诺士马克的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他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东诺士马克的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我们已经知道XX/7演员本人就是电影中被监视的作家原型。关于此我有几个推测(哈哈又是三点):  
  
  1)他妻子的确因此去世了,这片部分献给他妻子。看拍得那感情深的。
  2)他其实没有找到那个特工(很难吧其实?),所以这片子也部分献给他。像结尾那本书一样。
  3)片中那个自杀的导演真实地存在。所以此片也部分献给他。献给很多人……
  
  我认为,正如真实的作家是存在的(在这里演了这部电影),所以真实的XX/7也是存在的。正如电影拍了献书,这片也应该是献片——致辞放在了最后的书中。Nicht,this is for me.他为什么忽然说英语?作为原型,他为什么要拍这片?为什么虚构一个“对不起,一个都没有”的人?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能够说服那个馆长,同时我也不知道龙先生有没有考虑到这个拍摄背景,考虑到我说的这一点。如果考虑到了,她是不会把这个放在文章最后的——这是作者阐述结束的位置,也是最后一次力图引发读者深思的位置。如此重要。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

又名:窃听者(港) / 他人的生活 / 别人的生活 / 别样人生 / The Lives of Others

上映日期:2006-03-23(德国)片长:137分钟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 马蒂娜·格德克 塞巴斯蒂安·科赫 乌尔里希·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窃听风暴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