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1-05

空房间:独自寻找自我

微博:Danny猴
   要做冷酷的石头,要做狂暴的激流,要做愤怒的闪电,总之,什么都要做,就是不要做人!
——萨特

“我是人世间中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但是我不会停止去爱,不会停止寻找我灵魂的归宿。”这是我要替《空房间》男主角说的独白,也是替导演金基德说的。
   这个男人不停地寻找着空房子,在不同的人家流浪。他在寻找一个可以完全与世隔绝的空间,表面上是逃避和隐遁,实际上他是在不同的房间里寻找真正的自我。陌生人家安静的房间,对他来说就是世外桃源,像在母亲的子宫里那样恬静、自由、温暖和安全。亨利米勒说过,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把世界看成一个巨大的子宫。其实人生在世,我们不断地寻求就是类似母亲的子宫和怀抱的温暖接触。我们每日每夜不停追寻的快乐,不断追求的满足感;物欲带给我们的快感,朋友和恋人的慰藉;这些不过都是母亲子宫般温暖的影子。人类都是子宫崇拜者,渴望回归母体。我们从子宫中孕育,又在回归子宫的路上不断成长。影片中的男主角比起在外面的世界,在陌生人的房间中更能感受到平静和淡然,甚至在监狱中也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对他来说,空空的房间里仿佛灌注了母亲的养分,使得他完善和修炼了自我,锻炼出“隐形”能力。
  男主角这种“隐形”能力利用了人眼仅能看到面前180°视角的空间,他藏在那个被人忽略的背后的世界。其实我们都是瞎子,整日忙碌迷失于面前的世界,谁曾想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在背后那个未知的世界。这种“隐形”不能简单地归为对现实世界的逃避,相反“隐形”是一种清醒,一种更高的境界。放弃现实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真实,而且现实世界也失去了原初的美好,不能作为孕育我们的大子宫。导演通过影片宣扬的不仅仅是做自由的自己,更是要对抗畸变的世界。金基德可谓现代的卡夫卡,影片中无不渗透着反思现代性的后现代气息。
  100年前,卡夫卡为人类的未来担忧。他说,“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人太可怜了,在不断增加的人群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卡夫卡笔下描写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和迷惘,向往明天却又看不到出路。100年后的今天,金基德就像卡夫卡一样,依然描绘混乱和异化的现代社会下生活着的边缘人。金基德说,我拍的都是边缘人,而且只会拍边缘人,也只对边缘人感兴趣。
  影片中男主角实际上是非典型的边缘人。他上过大学,而且成绩优秀,再考虑到他修理东西的能力,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完全不成问题。而他却终日开着摩托,像个幽灵一样游荡在街道和别人的家中。这不禁让每个人费解,为什么一个年级轻轻的孩子不想过正常人的幸福生活,宁愿选择做一个别人厌恶的异类呢?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似乎文化正在毁灭,人已经迷失了道路。我们到底是要成为我们自己,还是要变成这个社会让我们变成的样子?也许边缘人并不仅仅指的是这么一小批人,它涉及到严重的社会问题。荣格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正处于完全丢失自己影子的危险中,人变成了他自己的虚构和一个逐步代替现实的纯粹观念性世界的奴隶。
  影片表达了对人类生活真实性的忧虑。现代性带给我们的是进步,还是倒退呢?科技日益进步,生活越来越好,可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矛盾越来越深。无怪乎萨特说,他人是地狱。这种与他人共在时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主要是意识和情感上的困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若即若离。也许男主角不是异类,我们才是异类。影片中他打开的几间房门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冰冷和凌乱,而不是温暖和祥和。即便是这些房主家人回来后,我们看到的不是欢笑,反而更多的是冷漠、烦躁和矛盾重重。旅游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我们也可以抛开家中的老人独自去外地游玩;夫妻之间不再有爱,而是互相争吵。不过金基德在影片中还向我们展现了与之完全不同的景象。男女主角曾进入过一个特别的农家家庭,这个家的男女主人并没有像城里人那么多的烦恼,生活清贫却快乐和谐。家中也整理的井井有条,养着金鱼和好看的植物。特别注意的是,男女主角第一次接吻就是在这个农家中,此时影片也呼应着温柔的背景音乐,这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更为反差的是,女主角在男主角蹲监狱时,还曾独自一人再次回到这个农家小憩片刻,比起其他城中家庭,农家的男女主人却欣然接受这一行为。这不禁让我想到我小时候回农村老家时的情景,家家大门不关,大家在一起吃饭,甚至在很晚还互相串门,这和城市的隔阂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卡夫卡说,表面上看,办公室的人更高贵一点,幸运一点,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智力劳动把人推向了人的群体。相反,手工艺把人迎向群体。金基德通过这一农家,刻画了现代社会的病态和异化,同时展现了人类生活原本拥有的美好。
  金基德是个沉默的人,同样他所有影片中的主人公也都几乎没有对白,《空房间》中也同样如此。除了突出导演超能的画面表现能力外,更是为了表达存在主义的人生观。存在主义认为,人面对世界是孤立无援的,个人承担着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且处于一种被抛弃的境地,我们都生存在深渊的孤独里。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有局限,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的确,祸从口出,生活中的种种误解和悲哀往往是我们无法清晰的用言语表达自己,同样也无法真正理解别人的言语。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所以面对世界和他者,我宁愿沉默。海德格尔说,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所以影片中男主角在被警察误认为是杀死老人的凶手时,并没有辩解。咄咄逼人的言语是一种假象和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而沉默中蕴含了太多力量,持久的力量就在于这忍受中。在孤独中默认孤独,用沉默来回应纷乱的世界,这是很高的哲学境界。科恩兄弟2001年的影片《缺席的人》最后男主人公在电刑前默念,“也许在天堂,人们会听我诉说一切,世间言语难以形容的一切。”在这个畸变异化的现实世界之外,可能还存在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在那里,我们能够快乐的生活。在《空房间》最后,男主角凭自己“隐形”和女主角成功的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另一个世界,仿佛一场美丽的梦。在这部电影中,金基德将残忍与唯美完美的结合,在悲观中蕴含了惊世骇俗的美,在残酷中传达了震撼灵魂的爱。在影片中,尽管男女主角默默无言,但别忘了女主角对男主角说过的唯一一句话:“我爱你!”
——载于《文艺生活周刊》

空房间빈집(2004)

又名:感官乐园(港) / 空屋情人(台) / 空房子 / 空屋 / 3-Iron / Bin-jip

上映日期:2004-09-07(威尼斯电影节) / 2004-10-15(韩国)片长:88分钟

主演:在熙 李成延 李忠秀 

导演:金基德 编剧:金基德 Ki-duk Kim

空房间的影评

❀
❀ •
浮云。
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