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并不只是洋子的困惑,这是一个女性群像的困惑。祖孙三代,作为女性,这是一种被束缚的传承。而每一个女儿,都比自己的母亲更想挣脱束缚。
婚姻是女性永远挣不脱的命题,虽然电影开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可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外表光鲜,满脸疲惫又无可奈何的母亲。婚姻是她一直思考的命题,从对爱情的向往,走入婚姻,然后又开始怀疑婚姻,直到如释重负的走出来。女主一直在寻找一种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她不愿意被动的停留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她主动离开自己的婚姻。可能这来源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困惑,对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并不代表自己不爱孩子,相反她的爱是一种隐忍,一种要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的一种自我牺牲,一种默默守护。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全面,她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遗弃。因此,困惑产生了。
外婆的困惑来源于封建思想枷锁的捆绑,以及对男人的失望,“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喜欢独处”。
妈妈的困惑来源于渴望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得不因为爱着自己的孩子,自我捆绑,陷入极度的爱与自由的矛盾中。
洋子的困惑则更单纯,来源于对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外婆观察到自己的两个家庭,她不理解,为什么外婆总喜欢一个人,性格逐渐孤僻。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不能跟我生活在一起,而她的身边总有想跟她结婚的人。对于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可是对于大人,又陷入到不知道如何解释,渴望被理解又没有恰当沟通方式的矛盾中。
最终,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电影用一种近似于荒诞的人际关系叠加的手法,通过酒精,让外婆放下了心防。妈妈饱含深情的一个吻,让洋子接受了妈妈的爱。理解没理解,还不知道。一个点燃了6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让祖孙三代最终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电影最后,一个妈妈坐在车里的长镜头,妈妈丢掉了牵动整部电影线索的那本日记本,她放下了过去,生活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