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李玫瑾老师讲的犯罪心理学,讲到美国一次次的校园枪击案,恐怖袭击案,国内的杀人狂…感觉对那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更了解一些。
仇恨报复仇恨是仇恨的蔓延,但即使心怀爱意,也未必换来充满爱意的世界,因为人性的阴暗面总让一些人无法被善待,而我们都是幸存者。
这个世界很不美好,甚至非常残酷。
以前我认为以暴制暴是以牙还牙,让坏人自食恶果的方法。
通过李玫瑾老师的多个讲说,我开始思考:大部分罪犯的形成,是畸形社会的产物。怪物在没有成为怪物之前,并不想成为怪物。
在微博上到处可见的,对清真、穆斯林的仇恨情绪,po出一碗兰州拉面引发评论骂战、飞机上没有猪肉餐都会转发破万等等,这些本不足道的细节,都会被百倍的放大,用于滋养对msl的仇恨。
主动营造和加剧这种敌对情绪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新的战争、恐怖袭击的制造者?
出了极端事件、杀人事件,记者们蜂窝般涌向加害者,挖掘他们背后制造怪物的环境,又会有很多人说,我们不想知道杀人犯背后的故事。
固然很多记者的导向错误,仅就悲惨入手,将社会的戾气作为诱饵,吸引流量,而不指出(或者无法指出)惨剧背后,罪犯背后社会制度的原因——对残障人士的保障,对心理不健康人群的关注,对家暴家庭孩子的帮助等等。
分析犯罪心理,寻找病态心理的成因,对于人的成长、社会的稳定具有长足意义。
然而李玫瑾教授对中国的未来也持有悲观态度。教育若不注重对人格的培养,一味变成成绩的追求,我们的生存环境只会越来越坏。
后记:
过年期间看了这部电影,那时候外婆还没有去世。
亲人的逝世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态度,一下子身上焦虑、浮躁的泡沫被死亡撇去大半。我看到了生命的终结,亲眼目睹了人最终的归宿。
见过生死的人不会再轻言生死,看世界多了一份悲悯。我们实在渺小,或许无法改变世界,但你的帮助、赞赏和关注或许能改变身边一个个小的个体,让他们坚定,追寻自己的路。

恐袭波士顿Patriots Day(2016)

又名:爱国者行动(台) / 恐袭波士顿马拉松(港) / 爱国者日 / 爱国者之日

上映日期:2017-11-17(中国大陆) / 2016-11-17(AFI影展) / 2017-01-13(美国)片长:133分钟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凯文·贝肯 约翰·古德曼 米歇尔·莫纳汉 J 

导演:彼得·博格 编剧:彼得·博格 Peter Berg/马特·库克 Matt Cook/约书亚·祖特曼 Joshua Zetumer/保罗·塔马西 Paul Tamasy/埃瑞克·约翰逊 Eric Johnson

恐袭波士顿的影评

嗯哼
嗯哼 • 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