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获得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佳片” (提名)的《恐袭波士顿》和扎导主理的DC漫改系列大制作《正义联盟》同时上映票房对阵,这场仗堪称血肉之躯对碾坦克钢炮。
想都不用想,按大多数中国观众的消费习惯判断,冷静、克制的《恐袭波士顿》应该不敌酷帅、炸裂的《正义联盟》了。但是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必须特效炸裂银幕、英雄满天飞呢?
我想答案是明显的,问题是,遇上一部场面不大、枪战不多、爆炸不够劲道的电影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服自己掏钱去电影院看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遇上《恐袭波士顿》,我想,答案起码有3个:
答案1:为了艺术地记录
很多人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是为了延续现实意外、大脑想象之中的世界。所以,像漫威、DC等一系列的超级英雄,可以从漫画变成了眼前真实的影像,是电影技术的胜利。对,这是针对技术而言。
所以,我们膜拜特效。从《阿凡达》开始到最近的《银翼杀手2049》,电影工业的发展、光影艺术的进步,让意想不到的未来新世界,瞬间来到了我们的眼前,使虚无缥缈的一切变为眼前的现实。这,的确是一种伟大。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光影还有一种更伟大的功能,那就是记录并且提炼。流年似水,无论当年当月,彼时彼地,发生了多么痛彻心扉又或者激动人心的事情,弹指一挥间已经远去。变成黑白的文字、或是变成声色俱在的影像,均是对历史的保存。其中,透露着一种勇气和尊重。
它需要一种勇气。一种能够尊重并正视历史的态度、一种能够直面痛苦的胆识。



电影里的角色几乎都有生活原型。

像《恐袭波士顿》这类影片就有这种功能。剧本改编自发生在2013年4月15日震惊世界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惨案中丧命的人们、失去躯体变成残疾人的无辜民众,都已经被淡忘。但留下的报道和影像却从未被消失。
是避免疮疤被揭开,永远淹没这一段痛苦的回忆;还是选择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让痛苦重现眼前,警示世人:恐怖从未离开,痛苦随时降临?!如果是一贯钟爱大团圆结局的中国电影市场,多半会选择前者吧。但美国人选择了警示。事实上,今年以来美国接二连三发生的恐怖枪击案,和《波士顿》里展示的情景何其相似!



所以,我在短评中给予电影最后一句的评论是:对于美国和欧洲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其实,这已经说轻了,对于世界来说,这样的电影是有着沉重的社会意义和警示价值的。
电影和任何文艺作品一样,不应该是导演个人小情小调的宣泄,它有一种社会公器的功用。
所以,就算这种电影取材有限,情节不会特别惊险、拍摄的场面不算最炫酷、台词不会特别精警,我每次都会额外加分,比如《深海浩劫》,就是这样。



适可而止地展现血腥,应该是某些导演应该重新学习的。有些东西,不是你一个人觉得不恶心,就是全世界观众都觉得不恶心的。

当然,我们也追求美感。面对残骸断肢、血流成河,哪怕时光过去得再久,我们也希望把惨痛变得凄美,把伤疤变成烙印。所以,相比起实实在在的纪录片,改编的电影会呈现得更加委婉而且有艺术品位。
《恐袭波士顿》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改编,而不失真。在演员拍摄的段落中,插入当年大量的电视台直播、手机摄录的镜头,让画面呈现更多的真实性,又不会太血腥。在片末,让当年的幸存者一一上镜,令故事变成了真确的回忆录,感染的力度加大。仙姑个人也被狠狠感动了一把。
如果换你在现场,大银幕下,和幸存者一起回顾当年,你会不会被他们冷静、乐观的态度感染呢?试试看。



这是电影中破案的关键人物,一个中国留学生孟丹的本尊。

答案2:为了群像
现在大男主、大女主的影视作品不能更多了。仿佛全世界在某一个时空,太阳也围着玛丽苏和杰克苏们团团转了。事实呢?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当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更早到来的早上,当美丽的阳光再次洒满炸弹碎片横飞的街道,当你曾经轻轻松松就可以拥吻的人不再醒来的时候,你的愤怒已经不再重要。
《恐袭波士顿》拍得最好的一点就是这里面没有渎职的官员、没有阴谋论的二把手、没有随时黑化反转的盟友,这里有的就是普通人。有工作认真但脾气暴躁的警察,他会在爆炸发生后,后怕到抱着老婆哭。有同时失去双腿的年轻夫妻,他们会在醒来后第一时间问对方的安危,在见到彼此后拥抱庆“和你一起活着真好”。还有遍寻不着3岁儿子的父亲挣脱点滴管去抱失而复得的孩子。当然也有永远失去儿子的父亲失声痛哭……



失去大腿后,她醒来第一时间问:他在哪?




同样失去大腿的他醒来第一时间问:她在哪?




什么叫做生死相随?这就是。

非常欣赏这种群像描写。它真实地再现了亲历爆炸案的人们,在经历痛苦时的第一反应。有爱,还是没有爱;追求,还是没有追求;在乎,还是毫不在乎……全在这一瞬之间展现:有什么比相亲相爱的人还一起活着更重要呢。
其次,就是爆炸案发生后,整个波士顿城市居民的反应。他们第一时间扑向了伤员,丝毫没有考虑到是不是会有后续的爆炸,来不及顾全自己的安危。在听到安全广播后,整个城市的街道上,只剩鸟雀不见人踪,为的就是配合警方、“赶紧把那两个王八蛋抓住”!在发现蛛丝马迹后,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也奋不顾身扑着去报警:“那混蛋藏我家里了。”



一股朴素的正义感扑面而来。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超级英雄,但众志成城锐意抓贼,一座城市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人!他必定是超级英雄无疑。
在老头不顾老伴的阻拦,扑着去寻找匪徒踪迹的那一个画面,我忽然被感动了,坐在银幕下,非常非常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一部电影、纪录片,讲述全民沸腾的正义感和弱小蚁民无畏的对敌精神。这样的故事,我们还能没有吗?13亿的人口一定会爆发出轰天动地的回应。但这样的作品,我们少啊,太少了。
答案3:为了真实

再说一遍,《恐袭波士顿》里没有超级英雄,甚至没有一场像样的枪战和公路汽车追逐战。看惯了《速度与激情》、《极限特工》、《碟中谍》、《007》系列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所以,我从娱乐性上评价该片,是“冷静、克制”。但难道世上所有的电影都要狂拽炫酷才能叫好叫座么?
真实也有打动人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电影里的波士顿小警察汤姆(马克·沃尔伯格饰)。他官职不大但功能强大,连快要上天的FBI都要请他现场指导工作——因为他可以闭着眼睛就回忆起整条爆炸大街的原貌,“以疑犯的步速,每走过一分钟,他会经过哪一店!”
他甚至可以熟悉地说出,哪一家店门口的摄像头是坏的还是好的,方向是否对着疑犯的路过的方向。不起眼的小本领,在紧要关头派上了大用场。汤姆警察硬是瘸着一条腿,指挥着FBI成功搜索到了歹徒清晰的面部影像资料,第一时间确定疑犯的身份和人数……一个了不起的小片警。






随后,率真的年轻小警察肖恩因为不肯被歹徒抢走配枪,被对方在头上连开几枪。走路都走不快的派出所老所长,在枪战现场用缓慢的步速一枪消灭敌人的一条腿……整个州的警察都来了,只为包围一个受伤的匪徒。如果换在了超级英雄片,这肯定要被骂无能了。可这,才是现实。




电影看到这里,我特别希望这是中国电影,特别希望这些演员都是中国人,讲述的是中国故事。主角们不是超级英雄,也没有特异功能,可他们就是这样的可爱!
为什么?大概是他们让我相信,这才是有可能真实地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为能有这样的同类而感到庆幸、骄傲,也希望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尽忠职守、生死关头第一时间扑向我,用血肉之躯保护着我。
是的,这种喜爱,是因为真实的人,才能给我们真实的安全感。
结语
现在,只要不是3D的电影几乎都可以等下载,在家里看。但有一种电影,无论是2D还是3D,大家都需要去电影院看。那就是一部“能抓住群体情绪”的电影,比如《恐袭波士顿》。
在家里看,你只能感动着自己,甚至还为电影未能在曲折反转的剧情里给予你更多的激动而走神。但在黑漆漆的影院屏幕下,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看,为小人物的幸存而感动的时候,空气中会有一种气场,让你的眼眶湿润。

客观地说,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也许不是来自上帝之手,但整体上它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电影可以这样拍、也可以这样看。不知道你看了之后,是否和我同一感受?再次提醒,电影11月17日上映了。

恐袭波士顿Patriots Day(2016)

又名:爱国者行动(台) / 恐袭波士顿马拉松(港) / 爱国者日 / 爱国者之日

上映日期:2017-11-17(中国大陆) / 2016-11-17(AFI影展) / 2017-01-13(美国)片长:133分钟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凯文·贝肯 约翰·古德曼 米歇尔·莫纳汉 J 

导演:彼得·博格 编剧:彼得·博格 Peter Berg/马特·库克 Matt Cook/约书亚·祖特曼 Joshua Zetumer/保罗·塔马西 Paul Tamasy/埃瑞克·约翰逊 Eric Johnson

恐袭波士顿的影评

嗯哼
嗯哼 • 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