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喜欢看这部沙马兰《分裂》的朋友,也看过了许多同类题材的影片,大家心中都有了一杆秤和标杆,此前经典之作有很多,比如《闪灵》、《小岛惊魂》、《致命ID》、《搏击俱乐部》、《记忆碎片》、《禁闭岛》、《机械师》、《美丽心灵》等都在影史留名。那这部《分裂》到底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呢?
我给的回答是“超现实主义背景下,受难者的殉道录”
精神分裂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在几千年前《圣经》马太福音中,就描述了耶稣驱鬼的事迹,他问被鬼附身的人“你叫什么”,回答是“我们叫做大群”。佛洛依德也在《梦的解析》中将人的意识,分为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并将人格的冲突和精神状况归结于源动力“性”的不平衡。孩提时期是心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受到的性暗示和伤害,都会深深铭刻在孩子的脑海中。电影主角凯文和女主角凯西也是如此,受过苦难的人,才懂得善良。
超现实主义在生活中,至少在互联网不怎么发达前,在整个社会上都有相当的拥趸,当遇到危险时,普通人往往可以爆发出数倍的体能,跳跃力和力量都会成倍增加,而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证实了,人的情绪可以影响荷尔蒙分泌和身体状况,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吸引力法则的《秘密》一书。当人相信自己就是某种形态时候,人就可以成为某种形态。这种对于我们普通人没有完全成立,主要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没有百分百的相信这点,而精神分裂出来的独立人格,确实或许可以做到这点。因此归结为“超现实主义”。
电影剧情,相比许多传统影片,做了许多借鉴,在禁闭空间下,三个女孩的命运,也让人容易联想起《闪灵》那种神秘的迷宫,或者《电锯惊魂》里的密室,而怪兽在地下铁里的变身,在屋顶、地牢的奔跑和追逐,又会让人想起《生化危机》第一部里舔食者的惊悚。
演员演技,在很多影评中会大幅吹捧“X教授”的演技,认为他在不同人格切换和个性上,表现出色。而我却恰恰相反,在演技上面,确实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异常困难,但本身表现形式上,就已经依赖了许多换装方式,比如高跟鞋、肌肉等,来突显每个角色,这已经同时削弱了角色个人的张力,而且不同人格之间切换上面,需要“对比”才能更好突出人格之间差异,而在短短2小时的剧情中,很明显,未能有完整的人格剧情表述,也就很难把人格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也是其不足之处。
新一部续集《Mr. Glass》已经上映了,等看完后,相信进一步再补充。


分裂Split(2016)

又名:思·裂(港)

上映日期:2016-12-26(奇幻电影节) / 2017-01-20(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安雅·泰勒-乔伊 贝蒂·巴克利 海莉·露· 

导演:M·奈特·沙马兰 编剧: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

分裂的影评

Trista
Trista • 分裂
嫌遥
嫌遥 • 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