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下五千年”的实证。

编辑:五魁
来源:文娱一线(wenyuyixian)
原文链接:探方之下,《良渚》在诉说

“上下五千年文明”,实证在何方?

10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良渚》,引领观众深入五千年前的“东方古国”,将“良渚文化”放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通过“斗转星移”“礼玉天工”“大城筑梦”“不废江河”四个篇章,探寻良渚作为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

纪录片开篇的倒叙镜头里,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国外学者看来,良渚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文明源头向前推进了千年”;同时,“是时候以不同的方式去继续思考文明了”。

从“良渚文化”走向“良渚文明”探索的新阶段,纪录片《良渚》用新颖的叙事方式、表达手法,传递着探方之下,文明的诉说。

片中,沙盘、3D、卫星图、地形图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将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不断拼搭,推演中,文明的历史更生动地传递至观众。

经过测年,良渚宫殿区、城墙与水坝三项重大城市工程,同时或相继完工;稻田遗址,考古人员估算出达到141公斤、接近唐朝中后期水平的亩产量……

持续不断的新发现,也给了今人对于良渚很大的猜想空间。人们如何生活?玉器如何雕琢?城池怎样筑起?何以兴衰交替?

从第二集开始,《良渚》虚构了三个史前良渚人琪、珺、卞,三人涉及良渚文明中已出现的阶级分层中的不同阶级,赋予他们与当集主题相呼应的命运感和故事情节,当情节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纪实内容再陆续呈现。

设定“故事片”线与纪录片线交织叙事,《良渚》为历史类纪录片提供了一次结构新颖、叙事生动、有趣有益的创新尝试。

在讲述良渚文明的过程中,《良渚》还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核的人文关怀。

这其中有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施昕更在战乱中留住了良渚文化的火种,王明达一代将良渚文化推到了中华文明探源前沿,而刘斌一代将古城墙、水坝、宫殿区等遗迹发掘出来,找到了“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不仅呈现考古人,《良渚》里还记录了与良渚相关的当下民间艺术家、劳动农民等形象。

手碟音乐人林牧被良渚文化所感,听从内心呼唤创作空灵音乐;舞蹈老师梅娇寅赤脚踏足土地,进行着杭州舞态良渚项目的创作。在兴衰交替的主题下,纪录片不仅有理性的考究,还有着感性的认知。

第三集片尾,农民梁仁明一家吃着丰盛一餐,纪录片与史前良渚人进行了生活联想,“或许,史前时代的良渚家庭也有如此温馨的时刻吧”。

五千多年前在此生活的良渚先民,影响着今天江南“饭稻羹鱼”的生活,同时将耕作、建筑、手作,直至制度精神、风物人情传承给后人——融入民族血液。

-END-

主编:依梧

编辑:五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良渚文明(2022)

主演:未知

导演:史鲁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