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我尚没有进入状态。因为我不理解为什么至尊宝会不知不觉就爱上紫霞,从而对剧情进展产生了无法控制的质疑与不接受。

看了一些解读之后,又联想起之前读的《亲密关系》里面的一些内容,终于想通了自己的这个问题,简单写一写(指像自言自语一样不打算对新名词做解释,不管读者看不看得懂……抱歉),或许也能给同样抱有这样疑惑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一、吸引力——亲密关系的开始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在《亲密关系》中,吸引力有这样一些来源:

①临近——方便、曝光效应
②美丽
③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④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⑤得不到的就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我接下来要开始硬套这套理论来表达我对电影的浅薄理解了)

白晶晶的吸引力很大程度是来自于美丽。起于情欲,但从悬崖上的告白到后面一次次重启月光宝盒拯救白晶晶,至尊宝的爱开始渐渐从“迷恋”(低亲密、低承诺,高激情)向一种“利他之爱”(无偿付出、利他、无私,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转变。

紫霞,她的美丽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她对至尊宝的喜爱肉眼可见。她和他身上都存在着的那种对爱情的执着,相比白晶晶的“不信任”和“不坚定”(不是指一会儿就爱上别人的那种不坚定,而是指一遇到事不搞清楚情况就开始因爱生恨的不稳定不坚定),我自认为紫霞和至尊宝的相似性更大。面对这样一个强大、自由、纯粹而坚定的灵魂,爱上是自然本能。搁我碰上这么强且美且善的姐姐我也喜欢。

二、选择性变盲——亲密关系的维持

《亲密关系》第十四章提到亲密关系的维持。维系关系承诺的行为很多,对于保持忠诚,其认知维持机制如下

①认知上的相互依赖之从“我”到“我们”
②感知到的优越感之积极错觉
③对替代选择的无视+贬低诱人的替代选择

至尊宝为什么一直没有察觉,甚至在察觉后仍然极力否认自己对紫霞的爱?

对于白晶晶的“不坚定”,他或许会因为“积极错觉”,认为这无关紧要,这一种“玫瑰色的知觉”让他能继续维持对她的积极评价。而他的这种满足,会使他“意识不到自己在替代关系中可能得到的好处,也相当不关心替代伴侣”,这种忠诚甚至能让他“蔑视那些能把他们从现存亲密关系吸引走的人,……,如果替代选择非常有诱惑力,这种偏差就最强烈”。所以他对于紫霞的不心动乃至厌恶,多少可能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

或许也可以再套用心肌电生理的理论,白晶晶已经引发了动作电位,好巧不巧紫霞的到来处在绝对不应期,所以至尊宝不会爱上她。但她毕竟还是超过了阈值的刺激,故而在这一整串刺激终于来到了相对不应期时(毕竟至尊宝对白晶晶的爱不是多么成熟。激情没有升华转化,是会随着荷尔蒙褪去而减弱直至消逝的),他的心被触动了,于是期前收缩发生了。这样的期前收缩,微弱,但也足以让他的良心知道,也足以让菩提看出端倪。就像有些房早的人,虽然他自己没有感知到任何症状,但是背个动态心电图就能知道了。

引自网络

三、背叛与宽恕——亲密关系的结束

套用《亲密关系》甚至心肌电生理的方法,回答了自己的两个疑惑:①为什么至尊宝一开始完全不爱紫霞②为什么至尊宝没能察觉自己爱上了紫霞,甚至在极力否认。

我还是先讲完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亲密关系相关的点。

如果说至尊宝的做法多少是对白晶晶的背叛。那么白晶晶的做法,算是一种宽恕罢。

我至今不知道她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就这样相信了一个念叨着穿越前故事的陌生人(电影嘛),甚至答应了对方的求爱。不过如果带入这样的视角,那她的离开也许更好理解。没有因为对方最爱的不是自己,而否定自己的价值。也没有滋生嫉妒,没有流泪质问,就这样悄悄离开。对要嫁给一个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女子来说,这会是自然而然的做法。

对不知不觉爱上别人的男的来说,这也是基本不会有负罪感的好结局。但对于五百年后的白晶晶,就不见得公平了。(这里更不能代入现代那些发乎情不止乎礼的爱恨情仇故事。只能说自古奸情出人命,哪里有这么多自认“强扭的瓜不甜”的人默默成全。)

不过,话说回来,至尊宝虽然只是微弱地变心了(甚至他自己都是后知后觉)。但是他并没有将这种行为付诸实践,没有成为事实上的背叛,所以其实这两段感情的过渡还是挺smooth的。主要是五百年前的白晶晶走得决绝,至尊宝道德上确实没有多少负担。这里就不过多论述了。

四、自己关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其他话

(一)感情和责任真的不能兼顾吗?

至尊宝用“开胸活检”确诊“紫霞真爱症”的时候,他开始用心眼看世界,开始感到有必要“舍己度人”。社会意识、担当意识的觉醒,固然是,蛮好的,蛮值得鼓励的一个事情。

但是我个人对于“带上金箍后你会变强大,你会担负至高的责任,但是你必须放下一切人间的情感”这样的设定无比反感

这个时候,这辈子认识的不少男女老少的脸在我眼前浮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自己的“理性”、“不情绪化”而自豪(至于我为什么打引号,因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情绪化和理性,不是建立在理解与交流基础上的情绪稳定,而只是建立在厌女的自认高人一等或/和自证以及自我封闭基础上的情绪稳定。打个比方,我自豪于我不会发洪水,不是因为我有很好的水利工程,而是因为我根本就是一块彻底的人造沙漠。有些天生性格就不会有什么情绪波动的天生沙漠不在我这里的讨论范围内)。为什么这里会提到厌女,因为基本上有这种症状的人,都会带一句:“不像你们女的。”

我真的无比讨厌这种设定。

情绪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就如同我们的欲望一样,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本领。情绪只是一种提示,而作为群居动物,归属感与感情是维系我们群居生活、获取资源并且繁衍后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否定情绪与情感的价值?担负自己应当有的社会家庭责任与成为一个健康的拥有情绪和感情的人到底有什么冲突?况且承担责任的过程难以避免为产生大量压力,如果没有健康的人际支持网络,究竟怎样的铁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

这是否是一种自我感动?就像无数高中的普通学生,为了高中那么几个科目的成绩,放弃体育锻炼,放弃心理健康,放弃兴趣爱好,批判性思维或无法幸存,痛苦地削足适履。但实际上,这样学习效率真的能够高到哪儿去?思维停留在应试模式,综合素质增长停滞,身心俱疲,长远看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同理,要赚钱,就必须牺牲腰椎和颈椎?那这个钱最后又返到医院去看腰椎和颈椎,自己还落到痛苦和活动受限。无数苦衷推动这样的故事继续发生,每个年代,从古至今,无法避免。群居生活的利与弊如此。规训无法避免,如果你要继续享受人类社会的便利。

好像有些跑题了。

总之,众人各有苦衷,大家都是在自己认知内做选择罢。不过,还是希望你们能够健康,不压抑自己。

(二)男性视角

在观察白晶晶、三十娘、紫霞、青霞等等女性角色时,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一种违和感。一种来自“男性塑造的,自认为女的就是这样的女性角色”的违和感。

大家都是人呢,能不能别这么刻板印象……(具体的,另外有一篇长评写得一级棒,超级推荐大家阅读《男性的焦虑》那一篇影评!!!)

我非常欢迎有相同感受的观影者,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下面留言。

虽然说确实那个年代,这样的偏见存在十分普遍。但是作为现代的观影者,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总的来说,关于成长与选择的体验,基本每个人都会经历,所以这部电影能成为经典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就先写到这里吧!大概就这些了。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1995)

又名:西游记完结篇仙履奇缘 / 齐天大圣西游记 / 大话东游之二 /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妻 / A Chinese Odyssey Part Two - Cinderella

上映日期:2014-10-24(中国大陆) / 2017-04-13(中国大陆重映) / 1995-02-04(中国香港)片长:95分钟

主演:周星驰 吴孟达 朱茵 蔡少芬 蓝洁瑛 莫文蔚 罗家英 刘镇伟 

导演:刘镇伟 编剧:刘镇伟 Jeffrey Lau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影评

efgu
efgu • 扑街
efgu
efgu • 扑街
小舟
小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