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08

开国大典:10163


八十年代中国的影视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相当僵化,太过循规蹈矩太过尊崇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开国大典》是一部典型的概念化解读的文艺作品,是一部宣传大于文艺的作品。人物形象僵化、剧情刻写简陋、表现手法拙劣,尤其是表现牺牲的特写镜头,实在是拙劣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恶趣味。
以上是观影时的感受,影片看后冷静下来想想,实际上《开国大典》比起后来的主旋律电影好了很多,尤其是比众星云集的《建党大业》、《建国大业》好了很多。那原因,恐怕依旧在于“认真”二字。因为认真,所以把艺术的地位放得很高,以至于不敢有任何造次;把艺术的规律看得很重,以至于不敢有任何改动。有人会认为电影是因为“主旋律”这么一个政治原因才显得缩手缩脚显得僵化,其实政治原因是次要的,艺术上的循规蹈矩自缚其身才是主要的,这一点只需看一看八十年代的诸多影片就能感受到。等到时过境迁,中国的影视创作者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商业化、粗俗化与伪大众化成了现在这个时代的潮流,浮躁的心态、功利的心态、自以为是的心态占据了这个时代影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结果就导致现在的主旋律影片摄制水平低下,华丽的画面背后是苍白、铜臭与戏谑的内核。
回到《开国大典》影片本身,跟之前众多的主旋律作品比起来,它有很多进步的地方,诸如气势的宏大,直接从对峙双方的最高领导层着笔,生活化的去描绘毛主席的领袖形象,此前少见的浓墨重彩地刻画蒋介石,甚至给蒋介石败退大陆一幕抹上一股悲凉的色彩,这都属于突破性质的。至于以明暗两种色彩基调来描绘胜负双方的手法,本是几乎所有此类影片的共同特征,欧美苏联亦难有创新,不应以此苛责那个年代的创作者。影片最大的缺陷,还是对毛主席的塑造上。做了几十年反派甚至小丑的蒋介石很容易出彩,正面形象的塑造反倒是最难的,因为难以立体化,难以生动鲜明,难以感人至深。这一点不仅《开国大典》没有做好,后来的《大决战》做的也不够出色,其余多部跟主席相关的电影就更不值一提。实际上,中国当代的影视创作者群体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知之甚少,他们大多没有完备的历史知识,没有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观,结果他们的作品里基本看不到他们自己的观念,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抄袭或者演绎别人的观念。

开国大典(1989)

又名:The Birth of New China

上映日期:1989-09-21(中国大陆) / 2019-10-18(中国大陆重映)片长:171分钟

主演:古月 孙飞虎 黄凯 邵宏来 刘怀正 郭法曾 路希 智一桐  

导演:李前宽 肖桂云 编剧:张天民 Tianmin Zhang/张笑天 Xiaotian Zhang/刘星 Xing Liu/郭晨 Chen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