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对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后世的人们似乎总是更偏爱前者。虽说历史经常只论成王败寇,但在文学和戏曲作品中,霸王项羽这个充满人情味的末路英雄却历经千载被反复咏叹,人们怀念他的勇猛刚毅,更叹息他的悲凉结局。

两相对照,汉王刘邦则总是被刻画成市井无赖,阴狠狡诈,形象十分不堪。因为比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混,一个有血性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天然是更让人仰视的,贬此实为褒彼。这样一位非凡人物,他的传奇与落幕,还有他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都完美地符合了“把美好的事物毁给你看”的悲剧设定。

司马迁著《史记》,对很多历史事件惜墨如金,但是对项羽,太史公却丝毫不掩饰其无上敬仰之情,备述生平之余,还将其列入帝王本纪,笔端尽是怀念和叹息,深深影响了后人的观感。

然而,项羽是大英雄没错,却不是大政治家,他是将帅之才,而远非帝王之才。这一点,韩信看到了,范增看到了,刘邦也看到了。韩信看到了,于是弃暗投明投奔了刘邦阵营;范增看到了,在鸿门宴后骂他“竖子不可与谋”;而立志要做“大丈夫”的刘邦,更是坚定了与其一争天下的决心——虽然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并且三次死里逃生,亦不改其志,正是看透了项羽的致命弱点。

人们盖棺论定,称项羽是“有勇无谋”。若论及政治韬略,诸如运筹帷幄、用人设计、笼络民心、求贤纳谏,项王的确不及刘邦之万一。

他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却一心只有国仇家恨,意欲复仇,杀了子婴和秦朝宗室,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仇得报,却给秦人留下了残暴的印象,以至于自此思念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的刘邦,民心向背清晰可见;

他有平定天下的武力,却没有治理天下的智慧,分封降将引发义军不满纷纷倒戈,征服齐国后屠杀齐地致使人心尽失;只为光宗耀祖就定都无险可守的彭城,更是极度缺乏政治智慧;

他格局有限,看不到天下一统的大势,看不到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世道人心;他意欲恢复王政,却不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暗中诛杀义帝楚怀王,被刘邦占领了道德高地,举起了反楚大旗;

他刚愎自用,绝少虚心纳谏,猛将名士纷纷投奔敌营,失去政治同盟的他,从天下共主沦为孤家寡人;战争相持阶段,在楚汉共同争取韩信以图扭转战局的时候,韩信也没有选择他;人心不附,又怎能成就大事?

他好大喜功,行事冲动,缺乏战略定力,依靠一支楼烦骑兵在正面战场无往不胜,并经常被胜利冲昏头脑,身后的楚国却捉襟见肘,腹背受敌;

他出身贵族,好以道义自缚,每临大事往往优柔寡断,不够心狠手辣;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掉刘邦,把这位老亚夫气得够呛;鸿沟对峙时急于决战的他,对刘太公和吕后也没有痛下杀手;同时他也以道义度人,被狡诈的刘邦利用,撕毁合约,终致其败;很显然,在大争之世做好人,无异于自寻死路;

他从不知人善任,徒逞匹夫之勇,对自己的武力和声望过于自信,缺少容人之量,导致众叛亲离,甚至中了陈平极为低劣的反间计导致范增之死,最终无人问计……

项羽的悲剧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过于明显的性格缺陷,导致他一步步走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贵族出身的项羽,与平民出身的刘邦,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天真幼稚,一边是老谋深算,一边是冲动任性,一边是审时度势,一边是高傲自负,一边是洞察人心,一边刚猛易折,一边能屈能伸……政治水平云泥之别,即便正面战场刘邦从未胜过项羽,但最终的胜负却早已注定。

可怜西楚霸王至死都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垓下兵败被围,竟留下“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遗言。穷途末路的霸王帐中夜饮,他回忆自己戎马一生,曾拥有四海如今却兵败如山倒,慷慨悲歌,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劈头第一句就是自夸,那种与生俱来的骄傲和自负不加掩饰,而他将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因于“时不利”,认为这是命运如此无可奈何,丝毫没有对自身的反思。

可惜大势已去,即便力拔山兮,也于事无补了,空余四面楚歌,为英雄美人的悲壮结局凄然做挽。英雄不仅保护不了美人,也永远地失去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


但是,成败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评价英雄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项羽之死足够体现一个战国贵族的血性,与其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先祖遥相呼应,慷慨悲壮的画面令人扼腕;他对江东父老的不忍之仁,也让一千多年后的李清照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使人怀念。


楚汉(2019)

主演:未知

导演:海金星 崔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