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 近年词汇量下降严重 说不出来个一二三 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次是第二次看

第一次看是看过之前电影版本没多久 且 没有看过剧版的波罗系列
当时很不喜欢这个演员 对比经典版 他那么凶 老的一点也不可爱
对于这个“正义的审判”他竟然不理解 让我觉得有点假惺惺

昨天再看 是我已经看完之前10季之后
看着波罗一点点变老
看这个傲娇小胡子 优雅自信的抓出无数个隐藏的嫌疑人
正义早已充满了他的胸腔
这一次我爱上了这个版本

细节方面
1、波罗一开始应军方邀请查出了一个在私人生活上有问题,但在军队表现出色的军官,军官当场畏罪自杀 ;
军官的一位下属直言,军官是个好人,因为这些问题,罪不当死。波罗直接而严厉的回应到,犯错就需要审判,他可不自杀。下属说“他可能别无选择”
个人想法:
A军官身份较高,且贡献突出,他的生命价值是否就高于常人?
B 优秀的人很难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包括对自身的高要求,其次是常人对于优秀人士的超高标准,或者说人言可畏。
承认错误的难度可能就造成了对自己的过度审判。

2、波罗目睹当地一位伊斯兰教妇女由于通奸,被众人丢石块。他看了一会儿,无奈走人。在后面,波罗的回应是,妇女知道自己所要遵守的社会准则,虽然她罪不该死,但这是异国的法制标准,无权干涉。
在这里,就显得波罗的正义感没有那么强了,他可能太过在乎准则的制定,而非人性和人的权力。
个人想法:
法制是不可能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善的,所以,对于此,我们是应该提出异议,合理反抗,还是束手就擒?

3、波罗临时绝对返回伦敦,在当晚火车票售罄的情况下,被波罗的崇拜者也是该火车线路段的负责人直接带到了火车站,火车上总会给“大人物”留位置,以备不时之需。
乘务长说没有多余位置,连平时为“特殊人物”留的包厢都没了。
已上火车的乘客议论:你看到下面那个想要上火车的人了吗?
一位女士的同伴迟到,波罗“被迫”使用了这个空闲位置时,女士斥责到这不公平。
当波罗搬进这个原属于别人的“二人包厢”时,同包厢的男士立即大声抱怨。
好像全列车都不欢迎波罗上车。
最后乘务长严肃的说:这是安排。一句话便呵止了抱怨声。
奇不奇怪,乘客害怕乘务员。

4、没看过这集,就没想过波罗是天主教徒。
对于宗教不熟悉,所以无法评论。

5、波罗在最后阶段早已弄清楚了真相,他沉默了,是因为用他多年的行事准则,他懒得对着一车还在伪装的嫌疑人揭示罪行的始末。他只想将情况直接告诉当地警方真相。
但是杀了人,就算那人该死,内心也无法平静,更何况,身边有个世界级的侦探,他的沉默在此时更加吓人。
只有继续演戏了,女仆喊道:我又梦到了他的脸,嫌疑人的脸,那个男人。
另一位女士重申:我看到我包厢里有人。
。。。。。。
这些做法惹恼了这个比利时小胡子,他生气,他咆哮着揭露了一个个秘密,他斥责所有人蔑视法律,是的 ,所有人都践踏了他的正义。
那么波罗的正义就错了吗?

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在逃脱法律审判后 是否该死?
能否动用私刑?
杀他的人是否无罪?

回到第2个问题,
波罗可以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只是怀了别人孩子的女人被众人丢石块,活活打死;
为什么不能在十二位“正义审判团”行使正义,杀死一个“臭名昭著,罪有应得”后也默默转身呢。
可能,这就是波罗工作多年的“后遗症”,信任法律,依靠法律,所以捍卫法律。

故事结尾,波罗受尽了内心煎熬,对警方陈述了另一个版本的犯罪经过,他抚摸着十字架,孤独的向雪原走去。

PS 其实在大侦探波罗系列中,我一开始不太喜欢波罗的一点就是,他会在一个案件最后揭示一切真相,其中有很多并不直接关系到案情,更多的是个人的秘密,或者是难言之隐。
但我发现,在阿加莎笔下,揭露之后,貌似有些人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感情;况且波罗每次都像是打了个暴露战,人人都有问题,大家到最后只能默默互相微笑了。

最后的最后,波罗并没有一直那么毫不留情,对于他倾慕的俄国贵妇人偷盗事件他也是半睁着眼就过去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Poirot: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2010)

又名:大侦探波罗系列之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 / Agatha Christie's Poirot: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上映日期:2010-07-11(美国) / 2010-12-25(英国)片长:93分钟

主演:大卫·苏切 艾琳·阿特金斯 杰西卡·查斯坦 玛丽-乔西·克罗 

导演:菲利普·马丁 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斯图尔特·哈考特 Stewart Harcourt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影评

xiao
xiao •
Ceres
Ceres •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