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2-03

东方快车谋杀案:另一個Poirot

第一次看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在初一。猶記得最後看到Poirot揭秘真相時心情的那個激動,只有看阿婆另一部佳作無人生還時才可比擬。一個密室(雪封在鐵路上的火車),一具多處刀傷的屍體,一個神秘消失的紅衣人,十二個不同國家、階級的嫌疑犯。Poirot華麗麗地登場。解決案件後紳士般悄然退場。
阿婆的小說難免帶有黃金時期解密為樂的特徵。一件血案經過她魔術師般的手,一波三折,九轉八曲,果然是不到最後不知道真相。雖然每個案件之後,我們只會讚賞其構思之朽,詭計之妙,很少會對罪犯的動機和其社會意義有深刻印象——原諒我是社會學專業的。這個完全可以理解,阿婆不是所謂的社會派,而且我相信她老人家在寫作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必須加點什麼人性光輝或黑暗、歌頌世界的美好批判社會的罪惡等佐料來增添其藝術價值,我們這裡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泛政治化才要求什麼文學藝術作品的價值評判標準都需‘能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外國小說能最大程度上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作品尤為佳作。雖然大家都明白實際是怎麼回事。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僅閱讀時能讓人感同身受,也需要思索時能讓人若有所得。
所以,看到很多人吐槽導演狗血,加入俗套的情節,扭曲原來Poirot驕傲挑剔的獨特性格。我個人比較不以為然。
這一版本的電影,Poirot更符合我心目中的外貌形象,雖然從原著中不起眼的意大利小個子變得有點彪形胖漢,不過胡子這個最標誌性的東西是變不了的。電影一開始就是Poirot一番慷慨激昂的真相揭示,然後軍官自殺,節奏快得讓我以為不小心進度拉過頭或者誤看了槍版。這是全電影的基調,開始讓Poirot思考正義與法律的合理性。然後再穿插了一個當地婦女因通奸被依照習俗處以私刑的場面,我覺得有點生硬。總而言之,滿腹心事(愁思)的Poirot在熱情的火車主管堅持下,入住了表面已經滿員的東方特快。在車上不自覺(職業習慣?)觀察了所有的乘客,大雜燴。然後命案發生了,受害者是那種臉上寫著“我是壞人”的富裕美國人。於是Poirot接受主管的委託,在警察來之前處理這件事。跟社會學調查一樣,提出假設,收集、整理、分析資料,最後寫報告。這個也挺多人吐槽。在原著中,這個過程是最精彩的,所有的證據、證人都錯綜複雜,相互矛盾,於是導向的推論往往似是而非,讓人暈頭轉向,瞪大眼睛期待Poirot的表演。但在這部電影中,推理的情節被削弱——據有些人說,根本看不到什麼推理。一部偵探電影假如沒有推理情節,或者推理只是點綴,就好像恐懼電影裡面居然只有脈脈溫情,不用說基本失敗了。在電影中,Poirot詢問所有的乘員後,晦暗不明的臉在屏幕閃過幾次——過程沒有表現出他的性格,表情反而有些像積年的怨婦——就在燭光晃動下揭露真相。高潮集中在最後的衝突與結局中。
改編原著最不利的地方在於,忠於原著會被批評毫無新意,稍有偏頗又讓人感覺褻瀆心目中的形象,總之觀眾難以取悅。記不清誰說過,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小說裡面的Poirot是挑剔、狂傲、神氣、豁達和決斷的,而電影中,仿佛看到一個欲求不滿的中年婦女,充滿痛苦、掙扎、矛盾、糾結,是全新的角色,至少——按中國式評論——閃動著人性的光輝。Poirot一直堅持法治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石。我覺得他不是崇尚法律本身,他只是臣服在規則之下。他對自己冷眼旁觀失足婦女受私刑的解釋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破壞規則都應該處罰。同時他也相信正義,但他認為正義應由法律保證實現,即便其仍有缺陷。但顯然,他對正義的認識與所謂犯罪者的認識有本質不同。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探討了兩種類型包括功利主義的正義和直覺主義的正義,以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以最接近正確的東西來衡量正義?電影中表現的正是這兩種正義觀的衝突。最後的激辯雖然老調重彈,但比較國內電影那種一成不變不論是非的“法律至高無上論”,我覺得至少耳目為之一爽。Poirot最終也跨越了規則,打破了他的信仰,無疑是無助與痛苦的。假如克裡希那穆提來評論,他會說Poirot無法面對自由,任何人都會懼怕真正的自由。我覺得不比較原著形象而苛求的話,最後情節的處理與昇華其實挺不錯,就算說它只會煸情,反正我是被煸到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Poirot: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2010)

又名:大侦探波罗系列之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 / Agatha Christie's Poirot: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上映日期:2010-07-11(美国) / 2010-12-25(英国)片长:93分钟

主演:大卫·苏切 艾琳·阿特金斯 杰西卡·查斯坦 玛丽-乔西·克罗 

导演:菲利普·马丁 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斯图尔特·哈考特 Stewart Harcourt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影评

xiao
xiao •
Ceres
Ceres •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