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是继18至19世纪的「黄金时代」后,俄罗斯文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当然,与「黄金时代」的普希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巨匠们相比,「白银时代」的作家与诗人在总体的文学成就上要略逊一筹,但也出现了像蒲宁、勃留索夫、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诸多极为出色的大家,并且在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上有所发展。由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也许便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了(影评参见《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而这部《狗心》则出自另一位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之手。

与该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布尔加科夫的作品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如今比较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中崛起之地是拉美文坛,然而若要认真溯源的话,也许布尔加科夫才是这一流派的鼻祖,其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不过,在此之前的中篇小说《狗心》中,他就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描述了一个荒诞可笑、玄妙奇异而又极具现实批判色彩的故事,同时这部小说亦是其从小品文写作跨入高水平创作的标志性作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主流文学都是颂歌文学,因此许多「白银时代」的作家都不被待见,他们的作品也遭到当局长期的封杀,郁郁而终的帕斯捷尔纳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布尔加科夫也不外如是,虽然他的英年早逝(时年49岁)是因为肾脏硬化,可他的多部作品遭受了主流评论家的攻讦和非难,不仅禁止发表,连手稿也被没收,其中就包括了《狗心》。直到60年代苏联文艺思想解冻后,布尔加科夫的作品才逐渐得以重见天日,比如《大师与玛格丽特》于1966年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而《狗心》的发表更是要到1987年。一年后,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此时距离苏联解体已经不远了。

影片以一条名叫「沙里克」的流浪狗的视角展开。沙里克因为刨吃了国民经济委员会食堂的泔水而被厨子用开水烫伤了半边身体,只得在大雪纷飞的街头辗转游荡,无家可归、也没人同情。就在孤独绝望之际,一位医学教授菲利普·菲利波维奇发现了它,好心地给了它一根香肠,还把它领回了家。其实,教授此举是另有用心的,他正在做一项关于优生学的研究。当沙里克身体复原之后,菲利波维奇教授及其助手博缅塔尔将一个刚死于斗殴的流氓无产者的脑垂体和性腺移植到了它的身上。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沙里克慢慢地褪去了狗毛、长成了人形,又逐渐学会了人言,最终从一条野狗变成了人,还给自己取名「沙里科夫」,并得到了公民的身份。

然而,令教授意想不到的是,变成人后的沙里科夫居然继承了那个流氓的劣根性,懒惰、自私、虚荣、酗酒、好色、粗鲁不堪、毫无廉耻之心。另外,他受到本地房屋管理委员会主任施万德尔的教唆和蛊惑,处处与教授作对,还莫名其妙地当上了莫斯科卫生局流浪动物管理科的科长。掌握了一定权力之后,沙里科夫的行径更是变本加厉。由于本性中残留了狗的成分,他便借职务之便疯狂地捕猫杀猫,再通过卖掉猫皮获利。他还胁迫一个女打字员嫁给他,并要求教授专门辟一间屋子供他结婚使用。对于他的恶行,教授的百般规劝全无作用,结果沙里科夫不但向上级诬陷谎报教授的各种莫须有罪名,甚至还恼羞成怒地用手枪进行威胁。忍无可忍的教授和助手又给他做了一次手术,将其还原成了一条狗。

故事本身而言是非常荒诞不经的,但布尔加科夫的用意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白银时代」的作家大多是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对于布尔什维克、对于十月革命,他们都秉持着一种困惑、怀疑和不完全赞成的态度。布尔加科夫本人便是进化论的信奉者,因此对于像十月革命这样以暴力的方式打破历史进程,以及之后激进的社会大改造,他认为并不可取。

故事里的菲利波维奇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他衣着得体、举止文雅、医术精湛、谈吐不凡,兼具旧式贵族精致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识分子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布尔加科夫看来,如教授这样的人,拥有七个房间的住宅、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是理所当然的。而像房屋管理委员会主任施万德尔那样的人则是讽刺的对象,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僵化地搞平均主义是极为荒谬的事(当时对房屋的粗暴分配在《日瓦戈医生》中也有体现)。不过尽管如此,对于教授这么一个人物,作者也同样提出了批评。给沙里克所做的移植手术就是一种违背进化论的表现形式,与当时的社会大变革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危险的实验,亦即《狗心》的深层意蕴所在——过度干预历史发展进程,也许对大家包括实验者本人而言都是一个悲剧。

而本作的另一个妙处在于狗的视角。开篇就从沙里克的视角展开拟人化内心独白的心理描述,逼使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原本熟知的事物,一切卑污和混乱都通过它的眼睛呈现出来,因为谁都不会向一条狗掩饰自己的行为。同时,这也为后来沙里科夫的欲望膨胀埋下了伏笔,他的卑劣不仅来源于那个流氓的器官,还有它作为狗时对一切丑恶的了然于心。事实上,在移植手术之前,它还知善恶明事理(比如对那个贫苦的女打字员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而当它做完第二次手术,又变回原来的样子后,善良和同情心也一并回来了。可见布尔加科夫的潜台词就是:狗心并不坏,坏的是人心。当一个人卑劣到沙里科夫那样的程度,还不如去做条狗。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无疑是天才的,只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视角和思维,才能将现实、讽刺和幻想结合得如此完美;他也是清醒和勇敢的,是那个年代的异类,在遭到主流批评家围剿的情况下还能揭露种种荒谬与弊端;然而,他又是烦恼和苦闷的,正如故事中菲利波维奇教授痛苦于沙里科夫的胡作非为和不受教化,对于人性、对于革命、对于社会改造,他有着太多难以直言的东西。因此,才有了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寓言化小说,在虚妄中批判真相、针砭时弊、促使人深思猛醒。


狗心Собачье сердце(1988)

又名:Sobache serdtse / Heart of a Dog

上映日期:1988-11-20(苏联)片长:136分钟

主演:叶甫根尼·耶夫斯基格涅耶夫 Vladimir Tolokon 

导演: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 编剧:Nataliya Bortko/米哈伊尔·A·布尔加科夫 Mikhail A. Bulga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