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3-23

牡蛎工场:一点感想


听说想田和弘导演大名很久啦,第一次看他的片子,觉得他蛮厉害,能够把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拍得很有趣。下面简单记一些想到的点:

1.导演跟拍摄对象的关系让人觉得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人普遍比较温和平实有礼貌。导演也不介意跟拍摄对象在镜头前面沟通,包括谈论自己私人的事情。这样舒服的关系也让人觉得导演本人应该是个平易近人、内心温柔、性格阳光的人。(而且可能因为有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想田导演很开朗,与一般性格拘谨的日本人很不同,英文也很好。)
2.对于一些细节和情绪的捕捉很到位,比如两个新来的中国人,刚到日本的那种小心翼翼地试图融入新环境和人群的状态,而老板煮牡蛎那场就很棒,本来可以算是热情好客招待新人,但到开牡蛎的时候,就马上变成培训了,中国工人一次次尝试,而此时摄像机对准日本老板面部的特写,也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让我们意识到,他们之间更本质存在的雇佣关系。
3.作为猫奴,导演留了很多镜头拍摄shiro酱,一只酷酷地喜欢钻进导演家的公猫,导演的太太总是对他束手无策。这个部分放进去,本身其实跟牡蛎工厂并没有关系,但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我在想,这样的处理似乎很少出现在中国导演的片子里,中国导演如果来拍牡蛎工厂可能会追溯这个牡蛎生产销售的链条,关注跨国劳工的问题,但很难以这样轻松的方式来处理,放入一些私人的或者趣味性的东西。
4.影片也涉及到一些社会议题,比如日本海啸、核泄漏、奥林匹克、中国及东南亚移民劳工,但往往在人物的闲谈中轻轻带过,并不特别进行深入,似乎这正是政治与大部分普通民众的关系,不是毫无关系,但也不是生活的全部;会受到政治影响(比如某位牡蛎工厂的老板从宫县搬家到濑户),但生活依然要在琐碎中继续。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解释为何小川在拍摄三里冢运动后期会越来越关注村民的生活,因为政治和生活正是以一种更深刻更潜在的方式互相缠绕在一起。
5.这些年民间反日言论一直高涨不下,而这个片子可以算是呈现了中日民间交往的真实状态的一个侧面。
6.导演把自己的片子成为“观察电影”,从拍摄动机到拍摄过程其实都比较随意,强调不做设计,只在拍摄过程中去发现与遭遇,即兴方式。这一点上跟许多国外强调预先设计和撰写剧本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很不同。

关于想田和弘所坚持的“观察电影”理念,请戳这里: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21736

牡蛎工场牡蠣工場(2015)

又名:Oyster Factory / 牡蛎工厂

上映日期:2016-02-20(日本)片长:14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想田和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