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鹤舞高湖天上来,翩跹长空年复年。君不见故老沧桑悲无力,相守桑梓难如愿。君不见白马过隙斑驳影,劝君更尽杯中酒,莫叹息人生忽然。林黎胜编剧、导演的《消失的村庄》,讲的就是被改变的世界,那种传统格局的熟人社会将在新世代成长之后一去不复返。本片藉着为鹤腾地方的由头,来讲空心化的农村之黄昏,这与最初的主旋律电影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强化了中国农村社会正在消亡的趋势,关键就看观察者的角度。

王学圻饰演的老村长,与一帮老弱守着最后时日的家园,偷鸡贼的出现,终于有机会让几个外出的青壮年回村,从而也带出了父子间的冲突与和解、乡村爱情的困境、道德法庭的解决之道,等等,这些貌似荒诞却又真实的存在,也许都会随着老一辈人的生理学上的消失、那些孩子长大之后基本上都会进城之后,混杂着宗法传统的乡村民俗社会,将彻底的烟消云散。

王学圻所代表的,是否可以认为是乡村里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这本身其实有待于观众的判断,他们的坚持,与四处寻找机会的下一代人(朱雨辰饰演的次子就是典型的流氓,流动的向导;长子在民政部门工作,主持本村的迁徙;此外,还有在城市里做保安的,尽管只是四六不靠却也是新的思维;兽医转型做牙医,也是一种自我提升。)有着根本的不同。我在寻思其中的区别,或许在于时代的发展,但未必就是对传统社会的眷恋。电影中很明确的说出,王学圻是在1974年结婚,那么他们那代人的青春其实也是相当躁动,王学圻都荣获过省级射击冠军就是证明。所以说,本片还是阐述每一代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口。唐一菲饰演的村姑,有个智障弟弟,这让她几乎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也在变相说明了社会救助的乏力,爱情或许不能保障现实的拖累。

作为权威老父的王学圻,难以放下自己的固执,但又在心底默认了形势比人强,最终通过纵火烧掉老宅的方式,解决了桎梏难题。即便他与鹤相望于江湖,然而那是彼此的故土,山下统一的新房子,将会让本已经在崩解边缘的乡谊逐步散失。对于绝大多数走出故乡的人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世界,即使在老家起大屋,逢年过节大肆折腾,都沦落为舞台上的表演。回到老家,再无宁静生活的惬意和从容。回到故乡,却是过客。我有一个在北京、青岛教学的远房表哥,他和我多次说想收拾了老家的祖屋,我问他“你有时间吗?再回到过去那种静谧的夜、温煦的阳光里,鸡犬相闻中看书吗?”正如我们不同两次踏入完全相同的一条河,历史的长河在变,我们自己也在变。

我不知道朱雨辰、唐一菲饰演的人,未来会如何。当然也有人可能以某种方式回去,或者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创造。唐师曾在微博中,讲了一个他北京大学下铺的兄弟“石松”,“1989年辞去北大教职、与夫人北大英语系教师一起进山,牧耕为生,连儿子都自己接生。风生土长,与大自然为友。无电、无电视、无网络。20年来,小嫂子出山时间累计不到十几小时。老鸭发问:儿子逐渐长大长,是否该送他回归‘被教育’?”“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汤一介博士,深谙“民主科学”北大精神,擅易经玄学。他认为,功利社会迷失人性,牟利为第一,生化、核子……污染社会每个层面,人人都是不洁的病人。彼此防范,壁垒高墙……总有崩溃极限。退出“最高学府”,退隐耕读才是保命大智慧。学兄自己接生的儿子已经能山野放牛。”这个强硬的对撞,是彻底归隐的极端办法,与折冲的现实世界表示决不妥协,然而毕竟只是极少数人才可能做到。



对于绝大多数,又平凡进取又随波逐流又茫然失措的现代人来说,有时也会稍微停下来想想现在和过去,于是那个过去的“美好世界”,只能在心底重建。我们都在主动的撕裂,过去的苦中未必没有甜,如今的奋斗中一样还有苦,然而没有人能够回到过去了。道是无晴却有晴,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也来自农村,我也很明了乡亲们的狡猾、快乐和坚毅,在叹息中彼此祝福,看戏一样围观彼此的生活。林黎胜的《消失的村庄》,有他自己的私心,物质化的欲望确实将过去冲击的一塌糊涂,但在我看来,过去也并非就是桃花源。与王学圻的年代相比,我更愿意支持当下青年的选择。或许1980年代的孩子是最后一批相对有着完整童年的一代人,1990年代之后的孩子,再也不会那般轻松自如,父母绝大多数像陀螺一样,而他们在学校里都明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无论如何,感谢林黎胜,让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有自己的联想。

消失的村庄(2011)

又名:A Disappearing Village

上映日期:2011-06-09(中国大陆)

主演:朱雨辰 唐一菲 王学圻 

导演:林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