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喜欢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简称瓜导)电影的朋友不难对其用视觉、听觉做隐喻的手法印象深刻。这种隐喻几乎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一句台词,一缕自然光,甚至一段画外配乐都藏着他要表达的东西(这在其首部成名作《我是爱》里展露无遗)。此为第一大特点。

▲导演在《我是爱》里用一系列“室外光”隐喻人物对自由的渴望

其第二大特点是“情色”。我们在过往文章中阐述过无数次【色情】与【情色】的区别: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而这位导演着实把“情色”手段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让其电影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性。

最后我要说的是瓜达尼诺是个地地道道的“反故事”导演,他承载了上世纪很多欧洲先锋导演的东西,对美国主流电影具备一定的颠覆性。因此抱着纯娱乐或满足欲望的心态看其片势必会失望而归。反过来,如果拿着这种“反故事”风格去解构“美国”,将会有另一番天地。

带着以上认识,我们来看这部国外刚上映的《挑战者》,其视觉、听觉乃至“情色”带来的观影效果着实让人惊异!而这些元素作为一种电影手段,又紧扣着电影主题乃至创作者背后要表达的东西。

(注:1、本文属分析文章,未看片先行阅读会严重影响您的观影乐趣及思考空间;2、解读需要文章中部分语言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3、本文字数七千左右,请酌情酌时阅读)

文:太不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及截图

一、“九寸钉”的配乐

*Trent Reznor and *Atticus Ross(以下简称R.R.),这两位来自“九寸钉”乐队的核心人物,其在电影配乐上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摇滚乐——从早期 Reznor 在奥利·佛斯通、大卫·林奇电影中崭露头角,到巅峰时期两人与大卫·芬奇的合作,再到加入皮克斯(《心灵奇旅》)……一路历程足以展示出两位音乐家作为制作人的综合实力。

▲ 左Trent Reznor,右Atticus Ross

R.R.的音乐风格以冰冷的工业金属与病态的电子舞曲为主,我想这一点再好不过地迎合了一些导演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诠释需求,当然,在诠释基础上,还有一个“讽刺+批判”的概念,这一点再好不过地体现在了大卫·芬奇的那部《社交网络》里——「天才的头脑」+「病态的价值观」+「传销式的励志」+「商业文明的异化」……我想这也便是瓜导拍摄《挑战者》需要的东西。

▲《社交网络》剧照,2010(R.R.评这部电影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

对以上概念有所了解后再来看此片,你会发现 理解电影音乐创作的动机对解读此片或是仅仅融入此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你会被情节中那些突然插入的电子舞曲搞得找不到北。更别说再加上那些“升格”慢镜头了。

*那么到底配乐动机在哪(或者说电影配乐在迎合导演怎样的主题与观念呢)?

我想 那不外乎一个“对美国精英阶层乃至美国励志梦的诠释与讽刺”

这里的精英指的是片中三位网球健将,励志梦自然是他们在网球职业上的“抱负”。基于此,我想即便那些插入的“电子乐”出戏、滑稽也不为过,理由很简单:导演把角色放在了一个纯粹“诠释+讽刺+批判”的位置上,而非主流商业片对主角的塑造(比如说《国王理查德》或《奥本海默》之类)。

▲《挑战者》剧照,2024(以下不做标注则均为此片剧照)

我们这里重点借塔西(赞达亚饰)这一角色来说明此片的配乐风格——电影以纽约州网球赛最后一轮第一场作为开端。两个选手打着打着,镜头拉至裁判身后(网球场中轴线),进而开始向前推进,于此同时R.R.的那个招牌式的主题电子舞曲响起。镜头直至我们的女主角进入画面正中央近景位置终止。

▲注意塔西通过脑袋摆动与他人产生的“节奏反调”

加之之后的一组快速的三人眼神分组对切,导演完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开场索引。

至于索引是什么,很简单——

*画面构图索引出了电影三位角色在片中的地位;

*剪辑索引出了三位主角间的特殊关系;

*画外音乐索引出了电影的主题以及讽刺+诠释的动机

★注意: 开端4分钟的索引与电影末端4分钟“结局”的呼应与对称——即情节相衔接,主题音乐相一致(待会我们还会重点解读这个 “结局”)。

如此看来,《挑战者》的电影原声在紧扣电影主题,烘托气氛和增强节奏感之外,已然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对角色临摹以及观点暗示的位置,俨然成为了解读电影、理解电影的关键因素。

*(顺带插一句:从故事角度而言,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打了一轮比赛而已,只不过这场比赛演了整整两个小时,其过程缓慢度足以赶超《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啦:)

▲《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剧照,2016(两部电影在结构、节奏及主题呈现方式上有很多相似处,可对比研究)

回到本片。无独有偶,在瓜导的那部《我是爱》里,音乐同样起到了解释、解读、暗示隐喻的职能,大家可参考【星期五文艺】关于《我是爱》的相关文章解读(文章链接:从《我是爱》看电影解读的六个方向)

理清了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看它的内容及结构。前文提到 此片导演是位地地道道的“反故事”导演,这就决定了其电影叙述不会以发生的事情为故事线及轴心,替以代之的是角色、情绪及氛围。这就引申出了“欧式电影”的两大特点:「角色先行(Character-based)」「情绪先行(Mood-based)」

二、情绪、角色先行,故事居次

抱着把这部电影当故事看的观众,势必会被杂乱的时间线以及副标题搞的晕头转向——它着实没什么故事上的逻辑性:一会8年前,一会1周前,一会1天前……甚至还会来个“午夜”副标题。但我们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人物个人的情绪变化以及人格展示上,并以此为轴线推演,或许很多逻辑疙瘩会迎刃而解。

那么情绪线又是什么?它需要我们在三人的行为动机分析以及人格剖析过程里找答案。

(如果你看的够认真)三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其实不难找,电影中基本都有直接的呈现,比如说塔西这一女性角色,她善于控制别人,唯网球名利、事业成就、社会地位为荣。在她关节扭伤无法打球后,辅佐别人成就自己成了其唯一目标。

▲注意:比赛前塔西自行在“挑战者”后面加上了“s”,将其变成了复数,其动机不言而喻

需要强调的是:她的这些性格、人格在片中是多点且逐一递进式展现出来的——从她在宾馆中对两个男人的挑逗,到帕德里克在床上戳穿她控制欲后的失控情绪,再到扭伤脚踝后转而对阿特的把控,以及为了让帕德里克输给阿特不惜深夜“约炮”。当然还有塔西对帕德里克邋遢的鄙视,对金融业务员的蔑视等等。

所有这一切在深入构建出塔西这一人格的同时,也在激化她跟两个男人间的矛盾与情绪。

1、塔西

关于塔西这一人物的人格及行为动机,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电影中的三处细节:

*首先是年轻塔西在电影中第一次出场比赛时的配乐。电影原声带中把这首配乐起名为 “Yeah x10”(结合塔西在片中发出的两次“COME ON”,好个滑稽讽刺)。

*其次是塔西午夜约帕德里克见面后的那场激吻。注意:在激吻前塔西先吐了帕德里克一脸口水(好恶心:),结合塔西想要劝帕德里克输掉比赛的动机,可见其已到了没底线的地步。在这里,导演把肮脏恶心的概念同塔西的动机捆绑在了一起)。

*再次是塔西和帕德里克上床未遂后的那场吵架戏。注意塔西被帕德里克真正惹怒的话语:我不是坐你大腿被惩罚的小狗,我和你平起平坐,不是你的手下……我不是你的铁粉……不会去看你比赛……

这两个细节再好不过地显露出了塔西这一角色「励志+勇往直前」的硬汉讽刺形象(这点倒是与“女主流权”背道而驰了),同时也演绎出了塔西在这一“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到了不惜一切代价,没有底线的程度。(这一点可以跟“爆裂鼓手”相媲美了:)

至此,大家看到那条人物发展以及情绪递进失控的线了吗?

同理我们不难从电影的细节中找到另外两个角色的演变及情绪递进。比如说阿特(Art)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塔西完成梦想的工具的。再比如帕德里克为什么明知塔西是怎样的人,还自投罗网投怀送抱的。在此不多赘述。

我们接下来重点看三个人之间的“三角关系”。

三、“三角”艺术

在我看来《挑战者》这部电影最为晦涩和含混的地方便是三人间的情感关系了。我们当然不能把他们的关系简单地定义成“乱伦”或“三角恋”,这些东西不足以牵引三人走向最终电影的结局。因此把它等同于《午夜巴黎》或《布拉格之恋》里的“三角恋”势必入了死胡同。

相比之下,我觉得这里的仨关系更像 “剪子、包袱、锤” (说白了就是互相之间的牵制与利用)。为什么这么说,来看——

前文说到塔西的人物动机:她爱的是名利、成就、身份虚荣,也提到她的人物性格,其中之一便是控制欲。她在自己受伤后试图将希望寄托于阿特,使其成为自己达到目的的工具。(注意在这之前她也试图控制帕特里克,只不过后者不买账而已)

动机和人物性格在剧中能找到的线索和证据实在太多,再举一例:

塔西跑到两个男人宿舍幽会,之后三人坐到在床上亲热起来。塔西居中,两个男人坐两边吻塔西。

注意这里演员赞达亚的表情表演:当两个男人吻到她脖颈的时候,她露出的是性奋与享受,这种“享受”在两个男人嘴对嘴自己吻起来的时候戛然而止。

▲这是个再典型不过的“情色电影”的手段了

这里的行为动作乃至语言再好不过地体现出了塔西这一人物的“控制欲”(并非基于情感,之后与帕德里克上床未遂那场戏,她自己也承认“每次都只是在聊网球”)。

那么,塔西靠的是什么牢牢抓住了阿特呢?这引申出另一个问题:阿特到底爱不爱塔西?

答案是否定的,这点可以从电影中找到依据——

2、阿特

*首先,在三人相识不久,帕特里克就抢先跟塔西上床了。而且还让阿特知道了。显然阿特知道塔西根本不爱自己,即便跟帕特里克也是玩玩而已。显然阿特对此并不在乎,这点导演通过阿特的台词及表演展露无疑。

(这里顺带提一下帕特里克让阿特知道“上床”一事的方式——用模仿阿特发球姿势的方式来告知对方。这一情节可不是闲来之笔,它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看懂电影的结局,乃至能不能看懂全片的立意。待会在解读片尾时会再提)

*其次,阿特在塔西扭伤之后,实则与后者分开了数年,并没有再对其继续追求。直到塔西自己再次找上了门(当其教练)。这里的时间差我们可以从那些“时间标题”里找到答案。

*再次,“午夜”那场戏(两人已婚),阿特宾馆睡着后塔西背着丈夫出去跟帕特里克幽会(显然这是婚后出轨)。再次回到家中,推开卧室门,阿特已不再床上,再找,对方和女儿睡在了一起。

这个情节提示了观众:阿特知道妻子半夜出轨了,并对此不以为然。显然两人没有什么感情了(至少此时)。

既然阿特和塔西的结合不是基于爱(至少不全是),那是基于两人对网球的执迷吗?毕竟塔西再次找到阿特是以做教练帮其成就职业梦想为由的。

关于这一点塔西没的说,可要说阿特执迷网球那就有点牵强了——看完电影的人不难发现阿特这一人物并不是那种热衷名利的选手,更何况两个男人都出身富贵家庭,理论上不差钱。就此疑问我们*先来先看俩男人下面的这段对话

- Art:“我不确定她是怎么看待这段感情的,我不想让你受伤害”

- Prtrick:“很高兴你能这么热心,这正是你打网球缺乏的”

- Art: “什么?”

- Prtrick: “很开心看到你对一件事充满热情,即使那是我女朋友”

- Art: “你们现在互称女朋友了?”

- Prtrick: “你知道吗,这(你的反应)让我感觉更爽了”

- Art: “我不会做任何事的,我永远不会介入你和你女朋友”

这段话发生在电影中“十三年前”两人结识塔西后。从对话字面意思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a.阿特有点吃醋;

b.阿特在乎的并不是塔西,而是帕特里克;

c.帕特里克的话像是在挑逗阿特。(如果你能再结合画面情境感觉两人间的那种亲密关系,那很多东西就不言而喻了)

(注意这种亲密关系几乎贯穿十三年前的每一个场境,与之后两人行途陌路形成反差)

*再看多年后帕德里克对阿特的评价:

- “即使他赢了公开赛,完成他的生涯大满贯,亚特也就只是个优秀选手,然后退休。……他唯你(塔西)是从,但现在不是了,他懒得乐在其中了,他梦想吃着汉堡,看着你们的女儿莉莉长大。也需在某个网球频道当个评论员也就死而无憾了。”

帕德里克这个人若是让你感到惹人厌,全是因为他看人太准了,说话太一针见血了(这大概也是他泡妞水平高的原因之一:)。上面的那番话再好不过地剖析了阿特的人格——显然他坚持打球赛的内在动机跟塔西截然不同。

*最后看塔西和阿特再次重逢酒吧聊天一场戏,这段对话着实有趣,它看似阿特是在跟塔西聊网球合作,然而却另有隐情——

- 阿特:你受伤后我忍不住在想如果我打败帕德里克会怎样

- 塔西:所以你是因为内疚才希望我加入你团队?

-阿特:不,我因为想赢才希望你加入

……

- 阿特:我们再也没有在一起打过职业赛,我们失联了

- 塔西:什么!我又成“第三者(homewrecker)”了是吧

……

结合情景来看这段对话,显然阿特面上是在跟塔西聊天,心里想的却是帕德里克。

这点连塔西都看出来了,而且不是刚看出来的,是她跟两个男人第一次见面就看出来的——那个“第三者”的称呼,她全剧说了不下三次,而且初识还用到“relationship” 来做暗示(注意 relationship 这个单词在西方多用在情欲及性关系上,去年“伦敦钢琴男事件”还因此闹过很大的笑话)。

*最后再看帕德里克拒看的塔西的那场扭伤膝盖的比赛。阿特倒是去了。注意看台上的阿特显得忧心,原因自然不是比赛,而是“帕德里克没来”。

说到此你如果再看不出来阿特与帕德里克的暧昧关系,那可真说不过去了(全剧留下的暗示和痕迹不计其数。同样隐晦的“同性关系”处理手法在美剧《三体》里也出现过,【星期五文艺】往期写过,可惜文章被毙了,大家可自行别处看或找原片对比)。

至此,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阿特在片中几乎所有行为动机都是围绕对帕德里克的情感而产生的。至于这个情感是同行情感还是兄弟情感,不好说,因人而异,但至少导演把概念植入到位了。

3、帕德里克

最后我们来简短地看下帕德里克这一人物——其性格也好,行为方式以及家庭背景也罢,看的仔细都能从片中找到答案。我们重点说说“他对塔西的情感”。来看下面这组图及图片说明——

▲注意全片的两次“大风天”,每一次都跟帕德里克卷土重来有关,当然还伴随着混乱以及垃圾横飞——好一个视觉与人物状态的捆绑与植入

我认为:尽管这个人很花心,很可能还是个双性恋,但 “帕德里克爱塔西”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证据在片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他在塔西扭伤脚踝后冲到诊室时的焦灼表情,比如说他看透塔西为人后的失落与失望,再比如说他像个孩子似得去惹怒塔西。

你只有站在 “帕德里克爱塔西” 这一结论的基础之上才能解释通他为什么一直还坚持在网球场上。

再次提醒大家:以上所有这些微妙的关系在三个人之间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还记得阿特和塔西再次相遇酒吧聊天后停车场的那场激吻戏吗,它被一个倒垃圾的巨大响声打断,虚惊一场。

这一下,前文图片注解下的那个“大风”及“漫天垃圾”起作用了——没错,垃圾桶一响就代表着帕德里克对塔西和阿特二人潜意识的侵袭。

果不其然,紧接着镜头转至多年后的球赛现场,一组帕德里克怒摔球拍的升格慢镜头切入(注意“升格”在电影中可被解释为“视觉的放大”或“视觉重音”)。显然他在生塔西和阿特二人的气。

好一个蒙太奇处理,它暗示了“阿特与塔西对帕德里克情感的背叛”。再次强调:这个情感是双向的,既有塔西对帕德里克的,也有阿特对帕德里克的。

到此为止,本人费了如此多口舌来阐释三人间的关系,不知大家有没有感受到那个“三角”的魅力!纵观电影史,没有哪个导演不青睐电影里的“三角定律”——从喜剧片里的三遍重复段子,到类型片里的三段体,再到爱情片的三角恋,就连【星期五文艺】做例不也通常举三个:),可见 “3” 对艺术性乃至戏剧性的强大作用力。而《挑战者》导演编剧算是把这个 “3” 用到极致了。(说到这想起前几年那个戛纳大奖电影《悲情三角》,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下“三角艺术”对比,相关链接:《悲情三角》悲在哪,三角又在哪?解2022戛纳大奖…)

回到电影中来,或许有人会质疑:难道阿特对塔西就没有一点感情?难道他潜意识里仅仅也是在利用塔西?对此提醒大家剧中的一句台词:

- 谁不会爱上你呢!(Who wouldn’t be in love with you)

这句台词我印象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又是3),这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那么这个“爱”到底是什么呢?它仅仅针对的是塔西这个女人还是另有所指?我认为这关乎整部电影的主题与创作者动机。我们来从结局找答案——

四、结局解读:加引号的“大团圆”

电影结局其实就是这轮网球赛的最后一局:时长超过十分钟;电影配乐取名为Challengers: Match Point(《挑战者:赛末点》);镜头用到大量升格(慢镜头)、POV(主观视角)、视线剪辑、特写……

这段超过十分钟的结尾几乎没有台词,更别说文学意义上的剧情了,加之部分镜头几乎慢到定格,估计惹毛了不少“观众”。可如果你能结合电影语言以及前后文观看,那画面内的戏份可就大了去了。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解读(哈,又是3)——

* 首先是故事层面

故事表层很简单,它有点像商业片的“大团圆”,通俗讲就是三个人的愿望诉求都达到了——阿特赢完这场就可以退休了,吃着汉堡搂着女儿享受生活了;帕德里克等于提前把比赛成果预支了(跟塔西来了个“车震”,没准后续还能在塔西指导下拿个大满贯呢);塔西就更不用说了,看看她最后喊的那句 Come on,ah 以及其高潮式的表情动作就知道有多爽了。

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关于帕德里克和阿特两人间的需求,我们接着看——

* 其次是情节暗示层面

这点要感谢镜头的升格与特写——注意帕德里克的发球方式,那不正是阿特的发球方式吗!

之前两人商量过:如果帕德里克学阿特发球,那就证明他跟塔西“做”了。这个信号非同小可,它让两个男人重新回到了过去的“亲密”状态,它让两人彻底对感情释了怀。于是我们看到阿特扣完最后一个球后两人抱到了一起。皆大欢喜。

* 最后是视、听觉层面

我认为最后一场戏的所有视觉、听觉乃至镜头剪辑,在满足了投资方“广告植入”意愿的同时,连同画外的主题音乐一同,展现出了一种典型的硬朗、激情、高大尚且励志的“美国主流价值观”。只不过这种价值观处在了一个整体被讽刺、批判的位置。

而上段我们提到的那句台词「谁不会爱上你呢!」,这个爱便是这种价值观下的“名和利”,它被巧妙地具象化成了女主角塔西。自然,谁不会爱上“它”呢。

这篇文章写于“2024戛纳大奖”揭晓之日,真心觉得它应该顶替《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被搁到戛纳展映环节,那可是更“美国”!

玩笑话,不管怎么说,这部《挑战者》能让观者学到并思考到很多东西,如果你看过一遍,不妨再来一遍。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我们该如何鉴赏《记忆》这种逻辑上找不到北的文艺片

从《我是爱》看电影解读的六个方向

[推荐]关于“两男一女同居”的非典型诠释,10部艺术片…

《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

2017评分最高的爱情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些让人回味的细节

聊聊《红色天空》的开放式结局、视角及象征性隐喻

工业金属+《杀手》+大卫•芬奇=?

《悲情三角》悲在哪,三角又在哪?解2022戛纳大奖…


挑战者(2024)

主演:赞达亚 乔什·奥康纳 迈克·费斯特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挑战者的影评

wang
wang • 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