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方日报》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拍一部微电影?眼前有五个剧本,我看完五个剧本的大纲 ,对这两位老人的行为很感兴趣,之后我带着团队去老人的家里。我看到老人居住的生活环境非常惊讶 ,非常不容易,炎热、荒凉。我决定拍完微电影,来拍两位老人的纪录片。就这样2015年7月份开始拍,四年后完成了这部《古日乃》。——导演阿古
Q:电影画质有变化(一开始以为是白天黑夜后来第一段白天跟后面的白天不一样)后面也看到,是不是不同时期的拍摄器材不同?
阿古:片子素材都是我自己拍的,版权都是我自己的。(没回答)
Q:有没有考虑过分成上下两集甚至3集?(还是说工作太多,以影片模式参赛)?
阿古:我一开始想给影片取名就叫《梭梭的精神》但是后来申报版权的时候改成《古日乃》以当地的名字命名了影片名。至于分集模式也想过,但是我一直坚持做了一部记录电影的方式,想参赛。
Q:最后谈到老人的房子即将被拆迁,最后老人的房子被拆了吗?有这方面的报道吗?
阿古:关于拆迁的新闻官方不会报道的。在我采访的视频素材里有老人说的,和我拍下来的部分荒凉镜头。全村一直拆到两位老人住的地方了,挖掘机停在老人门前停了一冬天,最终没拆他俩的房子。因为两位老人不会搬到城里去随着社会人群的关注度,上级也没太对两位强制拆迁 。
Q:结尾老人见到了总书记,所以是下面人没执行好上面的方针政策?
阿古:老人去北京开会见到总书记,并拿到中央颁发的精神文明奖,这是事实。下面的基层的干部没执行好上级的政策,也是事实。
Q:最后这段太慢,老人还做过乡长,围封了两千亩戈壁不过看上去完成度不高?不知道在他们目前为止绿化了多少?
阿古:我这个片子一直定位在能量的传递。不是所谓的剧情片,或者故意设计制造矛盾,没必要。就是安静的一个传递能量的片子。至于完全不完全绿化了几千亩戈壁荒漠,首先是弘扬老人的毅力 而不是非要看得见绿绿的一片梭梭。再说不是没有绿化好,有些地方是条件和环境原因,长出来的梭梭比较慢。
Q:朋友提到了山西的一些类似的事,比如老板包下整个荒山种树,几任县委书记把一项绿化的工作传承下去而不像一般人一样换一届就换一种方式以累积政治资本。你怎么看?
阿古:我拍摄的这几年期间也听说过好多报社的电视台的去采访过老人,但是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坚持拍4年的。关于老人,关于古日乃,唯独我这里才有完整的素材。而且我拍摄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Q:你觉得你和官方报道有什么不同?
阿古:他们都是听到总书记青山绿水都是银,才去找人物琢磨着拍。我不是,我是看到他们的处境,我就想拍他们,这是内蒙古人自带的激情和能量,我们身上有着天然的共鸣。我觉得没什么不同,但是官方觉得我不应该说关于拆村庄的事情,那我也没办法。
以下内容转自“中国额济纳”
《改革开放40年丨图布巴图: 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
古日乃湖位于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西部边缘深处,距离额济纳旗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200多公里,这里属于湖盆沼泽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被人称为“治沙愚公”的图布巴图,就在这里生活。
来到图布巴图家,首先看到的是他家周围一大片被围封起来的梭梭林和长满各种植被的草场,这是图布巴图坚持十五年治沙的成果。现在虽然已是冬季,但图布巴图还是闲不下来。他像往常一样穿着一身褪色的灰色中山装,围着头巾,在梭梭林里忙碌着。梭梭树周围的地面上到处都是鼠洞,图布巴图蹲在地上往洞里投放鼠药来防治鼠害。
“秋天以后梭梭都有籽儿了,老鼠就会把籽儿偷到洞里面存起来,再往下钻老鼠还会破坏梭梭的根,所以必须得投放鼠药,不然这么久的辛苦就白付出了。”为了提高梭梭的成活率,图布巴图用砖头等将梭梭的根部围住,防止梭梭根被老鼠和野兔啃食。“以前草场上没有梭梭的时候,老鼠、野兔这些小动物几乎是见不到的,现在这里梭梭多了,老鼠、野兔都过来给我找麻烦,又增加了工作难度。”图布巴图说。
图布巴图出生在古日乃苏木,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并对这里充满了感情。 “我小的时候这里都是梭梭,芦苇也很多,梭梭长得好的地方,骆驼进去都看不见,环境很好。”图布巴图说。
然而随着黑河下游供水的减少,额济纳旗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当时,在古日乃苏木担任人大主席的图布巴图十分忧虑。
“我在这个地方成长、工作、生活,生态的恶化令人心痛,我必须要做点事情。”图布巴图在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便下定决心要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尽一份力,给子孙后代创造一片绿色家园。
2002年,图布巴图提前申请退休,与妻子陶生查干留在了条件艰苦的古日乃苏木。夫妻俩拿出家里的积蓄购买梭梭苗,拉起一道10多公里长的围栏,围封2000多亩荒漠,走上了漫漫治沙路。
古日乃属于严重干旱、缺水地区,为了解决梭梭种植用水问题,图布巴图和妻子陶生查干经常到数十公里外的深井处,用塑料壶一趟一趟拉水浇灌,在两人的艰苦付出和精心呵护下,梭梭苗茁壮成长,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出现了一片绿洲。
由于长期野外作业,现年64岁的图布巴图头发已变得花白,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也磨练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图布巴图心中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梭梭林的种植面积,保护好古日乃苏木的生态环境。他说:“等我和老伴身体好一点了,有能力了,就争取种到一万亩。”
15 年来,夫妻俩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绿化治沙,围封起来的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封围荒漠的绿化率达到80%以上,成片成活的梭梭达到500余亩。图布巴图和妻子用坚持和努力与沙漠抗争,用行动改善着家乡的生态环境,传播着环保理念,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的行为感动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到了绿化治沙的队伍中。图布巴图说:“我生在这、长在这,我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我要保护好这里的生态,把梭梭种好。”
2011年 ,图布巴图荣获额济纳旗“治沙造林标兵”称号。2015年,图布巴图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草原儿女赞·最美家庭”标兵户称号。2016年,图布巴图家庭获得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治沙愚公”图布巴图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治沙愚公”图布巴图用十八年的时间,在沙漠边缘种下数千亩梭梭林,筑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屏障,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美丽家园。近期,图布巴图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这两天,图布巴图和老伴刚从外地回到了古日乃湖,出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他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这些梭梭苗。一回来他就骑着摩托车,装着盛满水的塑料壶,一头扎进大漠深处,扎进自己种植的梭梭地里,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幼小的梭梭苗浇水,查看梭梭的长势。
图布巴图:一个梭梭浇16斤水,8公斤水。春天种的树一年浇上三次就最好。
古日乃湖距离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200多公里,属于湖盆沼泽地,生态环境恶劣,图布巴图就出生在这里。
2002年,图布巴图提前申请退休,与妻子陶生查干留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古日乃湖,他毅然拿出家里的积蓄,走上绿化家乡的治沙路。图布巴图和老伴在荒漠拉起10多公里长的围栏,开始种植梭梭苗。种树没有水,他们就用塑料壶一趟一趟拉水来浇灌,在艰苦付出和精心呵护下,梭梭苗茁壮成长。为了提醒过往车辆避免碾压树苗,图布巴图还把自己用坏的汽车轮胎安置在幼苗旁作为标志,保护树苗。
图布巴图:苗子太小了人看不见,放上轮胎保护它,别人也压不着了。
近18年的时间里,夫妻俩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绿化治沙,围封起来的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目前,图布巴图种植的梭梭林面积进一步扩大,由2000亩达到4000多亩,给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荒漠披上了绿装,阻止了沙漠前进的步伐。图布巴图用实际行动改善家乡的生态,守护着绿色的生态家园。
图布巴图:什么时候动不了那就干不动了,在我还能干动的时候,还是为国、为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务下去、坚持下去。
图布巴图先后荣获额济纳旗“治沙造林标兵”称号,获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草原儿女赞 · 最美家庭”标兵户称号和“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今年,图布巴图又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