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来自朋友的微信点评,令我逼着懒散的自己完成了这篇文章:

“但我并不替第一个女生感到难过,我只替第二个女生感到难过。”

当时我也用我破烂的英文回道——

“以你的思考方式(去分析的话),我其实并不替这头两位女生感到难过,因为她们确确实实以眼见为实(的态度),去接受对方所说所展现的那一套,(但)我并不想去苛责这两个女生,因为她们都是实实在在地付出了代价的人。”

这种回应并非因为朋友是男性的为反而反,这是我在观影不到一半,在涉及受害者还只出现了三分之二时,就觉得这片子并不是用来反思“恋爱脑”的。

可唯一令我费解的地方,是这个骗子如何能在自己都被搞臭了以后,还依然能如此快地东山再起。

这不禁令我怀疑Simon这个角色,其实只是整个杀猪行动里的“演员”,而收获到的赃款,在足够维持这种奢华的挥霍后,或许都悉数分摊至其他后续未被牵连的“工作人员”手里,以便由他们来保证后续东山再起的资本。

图片来自豆瓣

颇为有趣的地方还有一处,就是一开始女主在好友群里惊叹自己遇到了“王子”,而且马上就要去坐他的私人飞机往国外时,她的朋友几乎是一面倒地表达着忧虑。放到目前国内的情况,这种忧虑想必恐怕还能救人一命的。

因为,以阶层和消费能力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可靠,是一种极度危险的评判标准。私人飞机和豪华轿车不一定会带你去阿姆斯特丹,也有可能带你去近期远近闻名的江苏某县。

所幸的是杀猪盘们之所以干杀猪盘的行当,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并不愿意沾污自己的双手,去干人口贩卖的事儿,他们显然愿意以更聪明的方式,令自己的钱包在对方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先鼓起来。

我曾经因为无聊,在各种网站(当然也包括婚恋网站)里进行无用且随意的人间观察以后,私以为可能有那么一丁点的必要,根据这部纪录片所提及的情况,就我所观察和后续被公开说是“杀猪盘”的情况,来谈谈为什么我们都不应该说着诸如“没有犯贱也不会被骗”的冷血的话语。

毕竟,今天遭受杀猪盘的她们,可能也是明天的我们。谁也不知道哪一个段位高的屠夫会屈尊来亲手收割,也不知道自己会因为哪一个穴位被戳了,便明知是错仍要缴械投降。

游刃有余,是最好的行骗外衣

“装有钱”的故事和个体,其目标受众的定位也是较为明确的,他们知道向上装逼的风险和后果,因此才更倾向于对后续将被大众抨击为“没有脑子的蠢猪”的人群,进行智力探索和受害群体的开发。

此处的受害者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蠢猪”,除去被过于突如其来的瑰丽又梦幻的预期所蒙蔽之外,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理性分析能力都被劫持,以为其后续的自欺进行铺路罢了。

作为一个容易对陌生环境产生警惕和不适应感的个体而言,我不禁感慨这骗子的性格特质确实非常外向且敢于冒险,而能够在容易形成鄙视链的环境里表现得体,想必也应该是有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沉浸在这种环境里,熟悉在这种环境里恰如其分的互动模式。鄙视链是很可恶,但它划分亲疏的能力也是极为强大的,那些越能够拿捏得当的表现,就越会显得格外自然,电影《信条》的剧情里也都曾表明过,这是单靠完整的高级着装,不可能撑起的气场。

要近乎自然地达到暗示和引导对方认为自己很有钱的目的,需要配合许多手段和方式。从一开始让对方形成某种“TA习惯出入的都是高级场所”,到后来“我花的钱不过TA是再开一瓶香槟的开销罢了”,这是一个步步为营,不应该也是不能出纰漏的过程。

图片来自豆瓣

后续我也探究式地尝试了一下,是否可以在社交软件上,去发送一个“虚假的定位”(所幸发现是不行的)。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实现“我出入的都是高级场所”的设定。不论是否高级的酒店,其大堂和登记入住的区域,基本都是较为“疏于管理”的,没有会主动探究你为何会坐在这里,除非你停留的时间实在太久,而不得不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我也试图举个例子:

我当然可以把对方约到我并没有任何住宿预订的,豪华且高级的酒店大堂内碰面。我需要做的只是得提前大约半小时左右到达,且尽量坐得隐蔽一些。待对方通过社交软件表明自己抵达现场以后,再佯装走进任意一部电梯,去到任何一个无需再次读取房卡以获得授权才能抵达的楼层(尾随其他住客进入电梯甚至也不是太过困难的事情,具体操作便不累述了),再假装是住客一样回到大堂,来演一场“我刚从楼上房间下来”的戏码。

不得不提的是有位友邻在豆瓣上的人间观察,也令我获益匪浅:低级杀猪盘的一个典型的“错误操作”,是TA们会倾向于过分透露“重要的信息”。

图片来自豆瓣

当一个人过分强调自己所拥有和经常出入的场所,就必然要同时暴露出这一个体的自卑感,只不过是受众不一定都能识别这种浮夸的自卑。而破锅遇上破锅盖的情况,也同样令这些低劣骗术的施行者略有斩获,以达到某种“有人吃肉,有人喝汤”的瓜分受害者的局面。

初期令对方认为“我习惯性出的都是高级场所”的成本,可能就是一次下午茶和最多加一顿饭钱,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加上租车的费用。不排除在第一次交手后,性急的受害者便会立即确信了其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快了养猪的进程。对于搞杀猪盘的人而言,这前期的“市场开发”所涉及到的开销,跟他们后续的不当所得相比,兴许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只作为参考,不保证账号的真实性)

跟男性向的杀猪盘不一样的地方是,女性向的杀猪盘,他本人要具备许多必要的特质。除去“有钱”之外,他需要是一个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温柔、体贴、懂得聆听、有学识、且不容易绪过敏的虚伪“人设”。他们需要显得像是一个“手握大量资源”而无所谓得失的模样,去心平气和地面对眼前这个尚且还被“理智”勉强撑着,试图识破其骗术的个体。

很多人以为“杀猪盘”它只能针对有意跟对方达成亲密关系的对象采取行动,殊不知它退一步也照样可以海阔天空。对于希望得到人脉和进入高级圈子的人而言,让对方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人,让对方觉得能够被信任,或被拉一把以达到阶层跃迁的设想,也不失为一种“杀猪取款”的备选方案。

哪怕不能成为爱人也能讹钱,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放矢,见鱼下钩

继续上一部分提到的“无所谓得失”的内容,愿者上钩的部分还欠一个耐心的等候。

温柔、体贴外加富贵的外在,并不是鱼儿必然上钩的条件,行骗者仍旧要面对各种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对方刚好对自己不合眼缘,或者言谈间早已识破了自己在“装逼”。聪明的骗子或许早已洞悉太过于进取,反而更容易露出破绽的道理。

在首次接触以后,聪明的骗子会知道要“守株待兔”,他们通常并不会过于主动地表明自己有多高兴与对方认识这种廉价的姿态。只等待受害者主动表达“这体验很不错”来表示她仍然愿意继续维持一个较为友好的态度。行骗者很可能会一直维持恰当且礼貌的互动模式,只等对方释出“我想你/我们什么时候再见/我觉得我们挺投缘”的拽钩信号。

也只有到鱼儿拽钩的时候,才能够通过一些更进一步的,却同时也是简单且无成本的交谈(即“聊骚”),来确定对方是否已比较稳当地咬住了诱饵,确认以后即可拽起鱼竿,将鱼儿纳入鱼获之一。

后续便是根据受害者所透露的“预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兑现”,让其以为甚或是确信,这一场梦幻般的相遇,正在朝向自己所预期的未来迈进:

确认关系、规划未来、面见父母(更为进取且冒险一点的才可能会拜会友人,毕竟被友人识破的几率会更大)、最终也可能踏入到了同居关系的状态。

图片来自豆瓣

同居关系是个重大的里程碑,它会使得本是两个人各自拥有的东西,被默认为有共同支配的可能。默认了对方是认真交往,且对方的财产也同样可能将分配到自己的头上以后,为对方慷慨解囊的机会也会大大提升。毕竟对方不差这点钱,对方肯为自己花钱,思维模式会被逐步包装成——

他肯定会把钱还回来,连本带利而且超乎预期的那种。

爱的庞氏骗局

明白了装逼的姿态是向下的,且知道骗子维持一个游刃有余且光鲜亮丽的外在所需要的成本以后,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他显然不可能只骗一个,但每一个都必须榨干。

要维持这样的行骗模式,需要留意一个细节,即社交媒体是否会暴露其过去行骗或其他不良的信息,有如同Instagram(下称IG)一类的软件,实际上都是有其特殊的使用策略——即如何令关注者“无法置评”。

为此我也特地在IG上尝试了如何保持神秘,而微信的朋友圈似乎并不存在不允许评论的设置。但如果知道有这一设定的朋友,我在此表示热烈欢迎你的科普。

不允许非关注人进行评论、点赞或提及,是一个很聪明的办法,而且容易以“觉得烦/太忙了/来不及逐一回应/没必要”的说辞进行搪塞。只允许自己关注的人进行评论、点赞或者提及,则不过是需要多构建几个奢华体面的虚假账号,以便从侧面证明这个人设的真实性。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骗子的“攀亲戚”手段也有慎重的挑选,选择了不屑于主动评论真假撇清关系的真富豪,会让他少了一些关键的质疑。加之受害者通常会倾向于进行一些粗糙的背景调查,做好一个漂亮的个人业务或家族产业背景的虚假网站,似乎也很必要。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

自然还是成本越高越容易令人受骗,这说到底就是一个可能可以越做越大的生意。

给受害者添堵,是给骗子铺路

在被骗这种事情上,我们也总是看到某种偏见,受害者是女性,或者其行骗的手段是基于亲密关系的,通常较为不受看客的待见。第一位女生Cecilie提及的情况,是处在这种受骗鄙视链较低级的位置。

勇敢站出来说明其受骗遭遇的人,确实是要挨千刀和滚钉板的。

即便她们公开遭遇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警告其他已正受害或将受害的人们,也不得不要面对自以为全知全能的看客们的奚落。

图片来自豆瓣

敢于戳破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瑰丽泡泡的人们,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勇气。

但凡她们愿意亲自致电信用卡中心,甚或是亲自接触负责处理的执法机构,通常都只能得到“对于你已授权的交易,都是无法撤回/追讨”的回应。

许多人甚至可能会就此打住,停留在“花钱买了个教训”的阶段里,也会自我苛责认为是自己瞎了眼、脑子进水了,才会被骗和上当,他们不会主动和积极地向外表明自己这种“蠢事”的存在。

明白自己干了一件将会被众人苛责的“蠢事”的人们,他们一样会启动自保的心理机制和行动策略。跟别人表明你干了一件蠢事,会被自然地贴上“你也是个蠢人”的标签。而且骗局越荒诞和夸张,只会愈发加深这个标签的分量。

你被“王子”骗了,其对应的愚蠢标签的糟糕程度,肯定要高于被普通人欺骗,因为,这么离谱你也愿意相信,那你是真的脑子不行。

在这种现实里,还愿意站出来,企图指证骗子令其被绳之于法,并希望能够唤醒那些潜在的受害者的理智,希望更多人能够躲过这同款的完美骗局,她们始终都是值得鼓励和认可的。这种事情哪怕是发生在男孩子的身上,不论是因为茶叶妹妹的困苦身世,还是因为一次错误且鲁莽的裸聊,我们也同样需要为他们敢于说明自己的遭遇而鼓掌。

图片来自豆瓣

袒露受害经历,能够触发警报,令同样是受害者,或者疑似受害者下意识地对号入座,再自行查证自己是不是曾经遭遇了相同或近似的经历。这些潜在的未切实受害或已经受害的群体也许会表达同情和理解,也许他们还会提供更多必要的证据和线索,又或者会像第三个女生出现那样,刚好顺便就把此事了结了。

那些不在同一性别内进行彼此倾轧和竞争,不认为自己可能是唯一胜出的幸运儿的人们,极有可能在得到这样的警告信息后,能够迅速逃离或止损。

在明知道公开无助于追讨欠款的情况下,他们/她们替我们受了灾,他们/她们替我们滚了钉板,还愿意挡在我们的面前,告诉我们前面是悬崖,这并不容易。

要识破骗局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又何苦要去责难那些宁可令你觉得蠢,也要提醒你不该如此武断的人们呢?

心仪的对象跟你配对了……
wait,他可能是个骗子

像纪录片内提及到的这种高明的杀猪盘,他们很可能过着并不需要拆东墙补西墙的穷酸日子,他们可能会有足够的游刃有余,去继续维持体面而略危险的窘迫生活,以便让上钩的女性认为“他只是遇到了一点小困难,我要跟他一起扛过去,这对他而言不过是开几瓶香槟的事儿”。

不是所有女受害者都能让他“吃饱”离开的类型,总有小镇做题家在苦苦维持着他的“零花钱”,但这些“猎艳”并不妨碍他虏获他愿意带同一齐享乐的女性同伴,也可能不会耽误他找到更大的鱼并且“洗白上岸”。

图片来自豆瓣

但我真正佩服的是,这种团队作业,除了定位可以伪造(不同地区的全职/兼职工作人员协同登录同一个账号即可,但也要留意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封号的危险,但就豆瓣和微信而言,都是可以经过二次核实戒除限制的,只有登记的联络电话或联络电邮是真实的可以进行验证的,就算换设备和换地点登陆,也不见得会砸得到自己的脚)、短视频可以预先录制好(但也可以在出行和抵达这种时间节点统一安排群发),可能连社交软件上的声音,搞不好都是合成的……

影片最后把这一切的时间节点进行了一个粗糙的汇总,呈现出的繁忙程度想必也只能是团队作业,不然这种7天24小时不出纰漏还能状态满值的时间管理大师,也真是够令人佩服。

我进一步猜测,这也是披着“成功人士”的外衣更容易行骗的原因之一,成功人士的其中一个标签就是“忙碌”,这种标签一旦被受害者贴稳了,便极有可能不会被追究其行踪,和要求进行报备——

他都这么忙了还能偶尔跟我打招呼,惦记着我,我又怎么能够苛求他时时刻刻跟我保持联系呢

于是“成功人士”便能够预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完成养鱼养猪的过程。

图片来自豆瓣

性转一下,对于男性而言,要实现这种令受害者自我说服的条件其实要更简单一些,只要对方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只要她能够充分说明自己正常且忙碌的工作性质,便不会被过多的计较。而男性受到的规训更是“总是粘着她显得我不够爷们儿”,殊不知其实都一样给屠夫留下了善意的养殖和屠宰时间。

实话实说,我依然不喜欢在关系里疯狂引入骗人和防骗的技能,这种心态会窒碍了个体之间的互相信任,规避和免除这一切并不能够单纯通过责备受害者而得以实现,纪录片的结尾也着实令人无奈甚至绝望的。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

即使受害者已经排除万难,找到了恰当的机构,以斗智斗勇的方式,将行骗的人绳之于法。即便是涉及制造虚假证件,可行骗者所面对的量刑追不上他所作之恶,而法律判决上的“不得已”也同样会继续纵容这样的行为持续发生。这样的无奈现状,会令我们不得不持续提升我们对于网上冲浪的谨慎态度。

左滑右滑,叮!你喜欢的人刚好喜欢你!

这本是一件简简单单且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却在一个缺爱又缺乏沟通和无法彼此信任的时代里,不得不变得越来越复杂。

图片来自豆瓣

这纪录片除了隐约点出了“不要将以自己名义申请的信用卡交给他人使用”以及“不要协助对方与银行交涉以解除异常交易状态”之外,它始终不是一个“法治在线”的节目,它并不能够一个很明确的处置建议和方案,而是在陈述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却似乎没有办法行之有效地改变的现状。行骗者大可以换一个人物,披着近似的马甲,重新开始这躺着都能赚钱的生意。

可那些因为爱和信任而受骗的人们,最终还得继续背负巨额的债务,和令其无法喘息的糟糕骂名。

此账号很懒,加不加随便


Tinder 诈骗王The Tinder Swindler(2022)

又名:Tinder 大骗徒

上映日期:2022-02-02(美国网络)片长:114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Felicity Morris 

Tinder 诈骗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