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看了好多负能量电影啊…看了这么多关于魔鬼作祟的影视作品可以知道,魔鬼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初生和变态成型,也需要借助人的力量。在大自然和命运面前,凡人的力量有时候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于是他们需要寄托于神的力量,祈求神的庇护。他们会面露难色虔诚的祈祷,会在临睡前将自己的心愿一遍又一遍的诉说给神灵听。而收到祷告的不仅仅是上帝,魔鬼也听到了你心里的呼唤。
有人因为贫穷而期待富裕,有人因为孤独而期待朋友,有人因为病痛而期待康复,有人因为失去而期待重逢。上帝不一定能一一实现你的梦想,甚至有些愿望是不可能的。当上帝沉默,魔鬼就开始出现蛊惑你的心。《着魔》里的安娜,渴望永远得到丈夫的爱和温存,魔鬼便引诱她为自己奉献肉身;《死亡笔记》里夜神月,希望每一个罄竹难书的犯人都能绳之于法,魔鬼便诱惑他使用Death Note;港片《僵尸》里,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多活几天,九叔靠养小鬼续命,他们无一不为获得魔鬼的力量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部电影是《安娜贝尔》的续集,剧情上却是它的前传。在第一集里害人无数的娃娃,它来龙去脉始和作俑者就出现在这里。因为车祸而丧女的夫妇痛不欲生,日日夜夜思念女儿的煎熬,这份求而不得的欲念让魔鬼趁虚而入,和他们签订了灵魂契约。表面上让夫妇俩能和死去的女儿重逢,实际上却是魔鬼为了摄取活人的灵魂而设的把戏。
上帝的沉默就像是常态,偶尔显灵就被称为是神迹。相对于缺乏直接对话的鸿沟和渺茫,魔鬼的诱惑更难以让人拒绝,它像是一种人类社会里最广为人知的“等价交换”模式。我们深知,任何获得都需要付出代价,潜意识里也尊重和敬仰那些孤注一掷的成功者。魔鬼的承诺可能只有眼前,但那些人连眼前都活不下去,又何尝有明天的憧憬。魔鬼的字典里,命运和代价是同一个字眼。所以魔鬼永远有滋生的土壤,它只要拥有显灵的力量,不管需要吞噬多少灵魂,都有无数自觉已没有今天的人提着自己或别人的人头,毕恭毕敬双手奉上。
总体来说,无论节奏上还是惊吓程度,这部电影要比第一部强。但出场人物众多,一群小姑娘不停的尖叫,又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一人一两句台词和镜头的分散角色大大削弱了人物形象。背影杀,回头死,乱搭肩膀,摔倒抓腿爆灯泡…诸如此类的设定也是老生常谈。途中还有许多我认为很冷的笑点:例如琳达和修女把娃娃扔进井里,恶灵显身从井里拦腰抓住琳达要拖她进去。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盖上井盖,恶灵在井里挣扎着要出来,这么情急的状况下修女还明知故的问,
“What is that?”(那是什么东西),
“Who cares,run!”(谁在乎啊,快跑!)
小女孩这句似答似呛的对白引发了我的笑点。
电影结尾双彩蛋,不仅让这个系列头尾衔接上了,还搭配上现实的鬼娃娃。第一第二集里为人诟病的丑陋娃娃,其实有着一张人畜无害温顺的脸。这样的安排,让号称“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恐怖片更有说服力。最后一闪而过的镜头,顺便引来了《招魂》系列。这样,温子仁导演的一连串恐怖系列,终于在穿针引线下实现了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