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0-27

罪夜之奔:剧尾精准的隐喻

可爱的动物,每天都在受难。
他们的生活环境脏乱不堪。
没有食物,没有住所,
也没有关爱。
这些是被遗忘的生物。
这些遭受虐待和忽视的可爱动物,
独自承担痛苦,生活在恐惧之中。
请不要忘记它们,
伸出你的援手,告诉这些动物,
你会帮助它们。
拨打电话或是登录网站,
每个月送出资助礼物吧。
每个月只需要18美元,
你就有机会,把这些动物
从绝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把它们从痛苦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多么美好的画面,是吧?
然而这个广告只是这个世界的政治正确,是这个世界想要表现出来的,最假惺惺虚伪的一面。
即‘对异己者的同情’和‘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Fuck that,我们从来也没做到过,我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911之后,人们仇视并躲避着每一个穆斯林,就像他们全部都是自杀袭击的凶手。
人们看到John脚上的疮,就好像撞见了疾病本身,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血统无法选择,疾病无法躲避。
可人们确实会因为一些无法选择的事情去疏离其他人,
这是基因赋予我们的自我保护。
然而名为道德的假象,在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使我们超越自身,只是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旁人的冷漠在剧中是Khan和John共有的精神链接,John内心深处视Khan为自身投影的一部分,所有Khan正在遭受的,他也遭受过,或者说也将遭受,所以John才能设身处地的帮助他。

流浪猫狗被虐待被忽视的境遇大多是人为造成的,可是广告却能将之变成一种同情的展示。
为什么是捐出18美元,而不是领养回来,真正给流浪猫狗一个家,让他们脱离痛苦?
因为动动手指就能让自己被自己的善良打动,这是一桩多么合算的买卖。

齐泽克在《从悲剧变成闹剧》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当今的资本主义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主义”。这种“文化资本主义”是指60年代以后,在消费行为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导向,比如利益至上的同时又要环境保护,或者企业在挣钱的同时以慈善的形式返还给社会,即“当你消费的时候,你同时也为社会环境尽了消费者的责任”。他在这里举了一个星巴克的例子,走进任何一家星巴克,在你买到一杯咖啡的同时,你买到的还有星巴克的“咖啡公平”。它声称,我们比任何一家其他公司在购买咖啡豆时都要公平,并且,每一杯咖啡里的利润,都有一部分用于改善种植咖啡豆的小农的社区环境和规则,所以,你购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有你为资本主义添砖加瓦后的赎罪卷,甚至是一种改善了世界的错觉。(要理解这个例子,需要一个共识,即资本主义制造了更多穷人,极大的加剧了贫富差距)

为什么只要电视上出现了可怜的人可怜的事,围坐在电视机旁的我们就会深表同情,并谴责坏人,而不是真正去了解这件事,去帮助那个人。
因为不过动动嘴皮就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满怀爱心,善良无比;因为买一杯咖啡就可以为这个世界奉献出一点爱,让我们自己感觉良好,这多么划算。

不,我们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这个世界也从来不像电视上展现出来的那么美好。

但是在剧尾,在这个冰冷又精准的隐喻之后,John接回了那只连他的病痛都承受不了的猫,它缓缓地在John家中踱步。

You may never change the world,but it makes you warm when knowing that some can change themself at least.

罪夜之奔The Night Of(2016)

又名:纽约杀人夜(港)/谜之罪夜/罪恶之夜/迷夜/黑夜里的正义/司法审判/Criminal Justice

主演:索菲亚·布莱克-德埃利亚 里兹·阿迈德 郑大卫 约翰·特托罗 

导演:斯蒂文·泽里安 编剧:斯蒂文·泽里安 Steven Zaillian/理查德·普莱斯 Richard Price/彼得·莫法特 Peter Moffat

罪夜之奔的影评

Tippi
Tippi • 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