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几年一直在思考,最近得出了结论:电影无可置疑又无可奈何的没落了。但这种没落呈现出一种极度不易觉察甚至,完全相反的繁荣的景象。
这种衰落,是由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文化产品相当丰富的今天,一部固定2小时左右时长的电影,已经难以收纳复杂的故事。
本季被诟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较为混乱的叙事以及大量的搞不清的人名。先抛开编剧是否有优化的空间,首先想象一下,如果把内容压缩到2个小时,那将是如何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翻拍的《追龙》,除了现在华语电影能力本身的落后,试图在2个小时内将那个时代香港的大背景以及历史的进展,再加上主角雷诺本事的成长史,心境和价值观的转变,命运和历史的冲突,女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那个文化素养极低的80年代末,原作都用了2+0.5部来叙事。而在如今用一部片长讲下来的故事,必然是粗糙无比的劣质品。

说回来,为什么我会在中国电影票房一直呈火箭上升的状态下认为电影业已经没落。其实很简单:有着中等水平左右的人都看的出来,中国这些年屡创新高的电影都是些什么水平,或者直白的说,都是些什么垃圾。但为什么电影市场依旧可以像房地产一样坚挺?抛开刷票房以及洗钱这个可以单开的话题不谈,中国的电影水平对应了中国人基础的文化水平,嗯,这就是low的这么可怕。更残酷的真相是:这是目前大部分人消费的起的最廉价文化诉求。而电影自诞生起的“可拷贝”状态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中国这样一个地大文化浅薄的国家。只要电影过审,那么一线(包括超一线的“国际大都市”)的院线上映什么,8,9,10,j,q,k线级城市的万达,蓝海以及它们的地头蛇垄断的不知名的野鸡院线一样上映什么。在这一层面,中国实现了完全没有阶级差别,地域差别。全国的文盲半文盲们有着共同的谈资。
但是如果是“高级”的文化诉求呢?巴黎展出莫奈、杜尚的画展。上海有机会在半年,一年后看到至少一部分作品。苏杭有一点点机会;至于3,4,5,6....线的城市,呵呵,恐怕直到孙子辈,机会也一样是0。

这些城市99.99%的人,根本连这些大师的名字都不会有机会听到。这些城市的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读书的习惯,自然也没有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也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繁荣以及iMax的普及:看不懂剧情,无力分辨剧本的水准,所以看看“西洋画”就够了。因此剧情片(文艺片完全不用提了)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哪怕是团购的10元以内的票,如果电影里没有爆炸,追车,私人飞机,欧非取景,螺丝大战螺母,Dc大战漫威这些元素,最最最起码也得有悬疑杀人什么的吧,不然看的能叫电影吗?

但我相信这只是这个历史阶段电影业的过度,至少在文明发达地区,这是个过度。中国的初级阶段有多长,谁也不知道,不做评价了。国人可以在万达这些地方“非常有效率地”完成购物,吃饭,看电影,开房,吃夜宵这一系列拉动jdp又能耗费无聊时光的“性价比”极高的活动,挺好。

写在最后:
我对未来电影走向的判断:电影必然小众化+剧场化。细腻的内心刻画,不疾不徐的叙事,是将来电影必备的素质,否则将毫无价值。以后除了独立的小众电影之外,电影电视剧化是一个趋势。目前日本比较成熟的还是粉丝电影,一部剧集口碑不错,然后就可以将其剧场化,但剧场化后的口碑往往炸裂。因为还是那个问题,掣肘的东西太多,时长是硬伤。编剧还得考虑没看过剧集的人的观影体验。这种糟糕的模式必然需要被替代。
当年中国的大电影院可是放过《葫芦娃》的,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体验。以后的柯南完全可以编辑成一部电影的长度。但是人物电影的实现有难度,因为难以保证演员的阵容可持续。这么说起来,这是不是未来AI艺人取代毛病一堆,片酬高额的明星们的内在驱动力呢?Dc,漫威,索尼,三星这些寡头不光可以掌握人物的版权,以后连自己创造的ai明星都是终极(远不止终生对吧)版权,资本家们应该非常乐意推动吧。

真探 第二季True Detective(2015)

又名:刑警双雄(港) / 无间警探(台)

主演:科林·法瑞尔 泰勒·克奇 瑞秋·麦克亚当斯 文斯·沃恩 阿比 

导演:林诣彬 扬努斯·梅兹 杰雷米·波德斯瓦 约翰·克劳利 丹尼尔·艾提奥斯 米格尔·萨普什尼克 编剧:尼克·皮佐拉托 Nic Pizzolatto/Scott Lasser

真探 第二季的影评

sila
sila • 好看
天
天 • 真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