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对于本片的负面评论的中心都在于,主人公单人匹马造出这个一个原子弹实在太过于牵强附会,而既然作为全片主要推动力的这个情节缺乏可信度,那么全片的崩盘几乎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他们觉得自己所认为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致于我很怀疑他们有没有看到本片的分类栏中大大的“科幻”二字。考虑到影迷中的近视眼并不比其他群体密集,合理的解释是,“科幻”二字被他们在潜意识中无情的忽略了。

科幻片要做出取悦观众的高科技构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也有取巧之处。例如将故事背景安排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星球大战》,人物挥舞的光剑成了造就这个系列永恒魅力的道具之一,虽然有科学家闲暇之余会向大家科普这种东西在现实中无法存在,但并不妨碍狂热的星战迷一次又一次在聚会上拿着日光灯管对打。或者机器人已经智能到可以进入家庭做全职保姆的《机械公敌》,阿西莫夫定律也失去了他独一无二的制约力,但也未能令得该片的票房降低一美元,或者威尔•史密斯的粉丝减少一两个。因为他们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他们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科技背景,所以他们的一切再过于离奇,我们也只能接受,或者说被接受。作为并非专业科学家的普罗影迷大众,要驳斥一两个科学谬误易如反掌,但遇到一整个体系的时候就傻了眼了。我们在心里这么暗示自己:你个傻瓜,你怎么知道星战那个时代的科技,光剑不能造出来呢?你个愚才,你怎么知道机器人如此先进的时代,阿西莫夫还能管用呢?放开你的思维吧,你个没有想象力的猪脑子!

但是很可惜的,本片不在以上范围之内,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人物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住所设施和我们一样,开的汽车也是典型的80年代车,那上面还有汽车型号呢。观众对于这个环境非常熟悉,尤其是美国的观众,这就是他们前一分钟走进电影院之前生活的环境啊,和星战,和机械公敌的高来高去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在这么一个环境里,突然有一个中学生造出了原子弹,而且是个货真价实的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危险的大杀器,这样一来观众就不满意了。他们的科学教育告诉他们,原子弹这样搞技术含量的东西,虽然发明已过了半个世纪,但仍然是专业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才有资格鼓捣出来的,一个中学生即使读了再多的教材,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看到了很奇怪,甚至有点荒谬的事情。一整个体系的天马行空,我们乐于接受,不提出异议,并乐在其;一个现实环境中的突兀构想,就让很多人坐立不安,横加指责,仿佛那个原子弹是要在他们脑袋上爆炸一样。在论坛中,我看到不少人讨论的如此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鄙视电影的依据。可是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背景,不是另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只不过他们恰好其他方面都和我们一样,唯独原子弹的制造技术比我们简单许多呢?你们看星战时候指责自己缺乏的想象力,这回还是无影无踪的呀。我都怀疑它们是不是存在过。

对于一部娱乐片的逻辑苛求,就是对于自己看电影心情的剥削,我诚然不欢迎硬伤俯首即拾的垃圾片,但对于本片这样情节有趣,节奏敏捷,又以一个惊奇的构想作为全片支撑的诚意之作,我可是相当愿意多看几部。近似阴谋论的开篇,一场像极了碟中谍盗宝游戏的紧张冒险,围追堵截下的智巧脱逃,以及结尾反传统的一分钟拆弹营救,都提供了十足的娱乐性,如果你从头到尾就是对那个原子弹的真实性耿耿于怀,怎么能够欣赏到这一切的好呢?

文/方聿南

曼哈顿工程The Manhattan Project(1986)

又名:曼哈顿计划 / 盗核者

上映日期:1986-06-13(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约翰·利思戈 理查德·肯索尔 罗伯特·申坎 

导演:马歇尔·布瑞克曼 编剧:马歇尔·布瑞克曼 Marshall Brickman/托马斯·鲍姆 Thomas Baum

曼哈顿工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