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人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卖唱、卖笑、卖肉、卖萌、卖乖、卖傻逼、卖面膜等等。还有更没天理的,有的人看个故事会、听个凤凰传奇能红到美国,有的人放个屁能红透跑男,还有的人结个婚也能红遍自然界。


因为婚礼而成了新闻人物的,也分几个段位。最Low的是比排场,像教主那样式儿的,震撼半个娱乐圈,青岛大虾不限量。除了中二病和玛丽苏患者给予真诚祝福,臆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像AB一样穿上水晶鞋和王子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以外,广大群众的心态基本上应该是和老夫一样阴暗的,“显你啊,就你能耐啊,你咋不上天呢”。


第二等是拼话题,比如大小恋、不伦恋,既可以是大S与俏江南少东家这样的姐弟恋剧情,也可以是大婆隐退二奶归队小三上位、一如侯门侯赛雷这样夺嫡、争宠的桥段。


最高级的则是转版面,娱乐新闻硬生生地转到社会版甚至法制版,其中代表当然就是最近的话题人物包贝尔。一场婚礼勾起了无数已婚人士(当然也包括老夫)一段触目惊心、不堪回首的岁月往事,引发了全社会尤其是众多先锋女性对于传统婚俗陋习的深恶痛绝与强烈鞭挞,呐喊出广大单身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风尚,早日实现“中国梦、结婚梦、我的梦”的急切渴求。


当事人柳岩老师肯定是被吓到了,不一定被伴郎团坏小子们的恶作剧吓到,却一定被突如其来的汹汹民意吓到了。好多人连男女朋友都没有呢,就开始义正言辞地宣誓抵制婚俗陋习。据说,“禁止闹婚协议”成为最近婚前公证的热门事项。其实,明星的婚礼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真会玩。乳神都没多说啥,我们这帮土坷垃还能多说啥,早点回家该种地种地,该喂猪喂猪吧。



点评娱乐圈并非老夫所长,所以点到即止。不过本文的主题与包贝尔的婚礼无关,却与包贝尔有关,与他主演的《我的青春期》有关。

包贝尔显然就是那种人比作品红的明星。形象原因,条件受限,没怎么正经演过主角儿,没留下什么立得住的作品,但电视剧、电影、真人秀一样没落下,成功在群众里混个脸熟,就是那种最熟悉的陌生人。凡事总有利弊,在没有经典角色和成熟作品问世,同时又不具备过人的形象号召力(毕竟没有鹿晗吴亦凡似的脸)的前提下就过度消费自身形象(教主还有个杨过的形象扎根在群众心中呢),很容易在观众中造成了一种逆反心态,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给包贝尔的作品贴上“商业化”和“粗制滥造”的标签。当他试水在《青春期》里独挑大梁时,观众不买账自然在情理之中。


除了对包贝尔的盲目自信,《青春期》票房惨败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发行方的极端愚蠢,硬要让一部文艺片底子的电影包装上商业的外衣,着急赶青春片的末班车,那种感觉就像是海天盛筵的外围女突然跑去三里屯站街,两者压根儿不是同一种卖法啊。原片名据说应该是《我的春梦》,多么俏皮可爱温柔美好的名字啊,出于总菊过审的要求更改片名我们当然懂得,可是观众就算再傻,再记吃不记打,在遭受了“致青春”、“同桌的你”们毫无节制地狂轰乱炸之后,市场已经饱和到让观众看见“青春片”仨字儿就要吐,发行方还毫不知趣地在作死的道路上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改成现在这个人见人嫌、成全自己、恶心观众的片名,还在宣推发行过程中不断强化青春片追往事、忆童年的属性和功用,这几乎就是一种不明就里的自戕行径。


不过,目前本朝电影的市场反馈向来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甚至连商业价值都说明不了。票房上的彻底失败反倒给热闹中的青春怀旧电影一次冷静思考的机遇。脱掉宣传和炒作的外衣之后,《我的青春期》露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另类、异样而别致的“青春内衣”。


致青春们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一上来就着急忙荒地码上各种怀旧元素,你有圣斗士,我有魂斗罗,你失恋割腕,我怀孕流产,你翘课泡妞,我打架斗殴。偶尔出现一些小插曲当然可以,谁的青春期都有二逼时,但把这些非主流当成忆青春的标配,甚或还形成一种蔚为大观的价值潮流,那就令人发指了。作为祖国的花朵、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时候就天天干这些,对得起母亲甘甜的乳汁,对得起园丁辛勤的耕耘,对得起胸前的红领巾吗?


大多数所谓青春怀旧电影都陷入到一种畸形的价值怪圈里,力求通过怀旧元素的堆积营造一种空间的、事件的与偶然的真实,捏造出一组貌似能与个体成长记忆暗合的“青春现场”。在这些现场中出现的所有的生活日常,以一种看似私人的方式臆造出一种关于时代、关于青春的群体记忆,并强行植入了每一个观者的意识中,形成一种关于如何追忆似水年华的“标准范式”,让所有的青春亲历者都不知不觉地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缅怀青春岁月。怀旧主体与怀旧对象戏剧性地产生了倒置。这种集体发癔症式的青春叙事实则忽略了对个体青春能量耗散与情感开合进程的历时性的把握,清洗和覆盖了个人独特的记忆角落。关于青春的所有记忆都被简化成一些笼统的时代符码和零星发生的偶然事件,几乎所有的故事逻辑都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所有的人物摹写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假作深沉,基本上都丧失了平心静气地讲好一个故事的意愿和能力。


《青春期》的别致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琐碎而残酷的真实,那也是镶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历史性的真实。导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从一个小镇青年的视角出发,把一个小镇描绘的如此真实而有人味。促成这些影像真实的并不是单纯的无机符码,而是基于每一组人物都有立得住的时代形象:土里刨食的父母,各色的班主任,时刻不忘抒发郁闷的英语老师,小心眼又死心眼的女同桌,“成长冻龄”的四兄弟等等。这些人物不是夸张的真实,而是真实的有些夸张。他们相互钩织、共同雕刻了一副青春的肉体,并赋予它血肉和生气,让男主女主本身自带的主角光环瞬时间暗淡无光。正是这些与“自我”相互确证的“他者”,才是串联起每个人青春的核心脉络,也是每个人怀旧的真相。


我承认,如同我们厌恶所有青春片的后半段一样,《青春期》对于长大成人后各种社会与心理景观的刻绘同样有着貌似深刻、实则幼稚的可笑,用一堆狗血和苟且讲述世恶道险、人心叵测。但好在最终,赵闪闪的选择,或者说导演的选择,是亦真亦假的“脱线”,用纯净的雪堆冰封一个同样纯净的梦,醒不醒是老子的事要你管?虽然突兀,却很高级。以梦开场、以梦收尾,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小镇男孩的一场春梦。


关于青春期,我们还能多说什么?大多数人的青春期都像赵闪闪一样,情路坎坷,睡不到想睡的人。它如同一场盛大的梦遗:流下湿漉漉的一地狼狈、尴尬与怅惘,同时也留下一些爽和满足。对,就是这样。

我的青春期(2015)

又名:我的春梦 / 我的青春 / 我的青春梦 / My Original Dream

上映日期:2015-11-11(中国大陆)片长:91分钟

主演:包贝尔 孙怡 冯四 杜焕荣 兰江 史越 胡河川 周彪 吉祥  

导演:郝杰 编剧:郝杰 Jie Hao/葛夏 Xia Ge

我的青春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