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看原著小说,就是想弄清看完电影后生出的两个疑问:
1、世之介和祥子看似这么和谐,怎么会分手的?
2、为什么后来所有人想起他时,总是一副遗忘了很久的样子,甚至连最亲密的朋友仓持和唯这两口子都和他再没联络。
——U兔
最让我有感写这篇的是,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并没有照搬原著,而是加以丰富,让这个角色在当代影片中显得如此“脱俗”,而原著小说中的他却正好就一“俗人”。
这就有意思了——电影更多地把世之介塑造成一个出于纯真和独特的立场、好到异乎寻常,从而有点不合时宜的“好人”;
而原著小说的他更偏向一个做事不走大脑、懒惰迟钝、但喜欢照顾别人情绪甚至不惜委屈自己的“普通人”。
看完这书,倒是终于确定原来他和祥子真的就一年后普普通通地吵架分手,普通到祥子连理由都忘记,但这何尝不是高中生恋爱的常态,尤其是从一个非常独立的成年女性的当下去回顾。
要说电影和小说里世之介的不同,举个例子:加藤一大早去找世之介,带了章鱼小丸子。贪睡的世之介被吵醒,所以吐槽“我刚起床你就叫我吃章鱼小丸子。”并且原著还特地标明:“世之介并不是不想吃,只是爱发牢骚而已。”
电影中的他如果演了这个桥段,一定会前一秒还有起床气,看到吃的立刻有了精神,和加藤高高兴兴地坐下开吃了吧。就是这样的不同。
电影很大篇幅在描绘他“傻人有傻福”,但不是真傻,而是这份纯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没有被辜负。但小说里的他可没少动小心思,这些憨憨的福气更多是他争取来的。
比如遇到千春小姐送走母亲那段,临别千春客套了一下“找时间一起喝酒”却被世之介直接问到“哪一天?”结果骑虎难下,被迫定了约会,也难怪小说中千春会放鸽子了。文中说“世之介为了逼出这个结果,只觉得自己连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顿时感到全身瘫软。”而电影中的他虽然热切希望能够再见千春,但并没有强迫,而是顺势问了“哪一天”,装傻的技巧也罢,真的不谙世事也罢,反正没有猴急的猥琐(并不贬义)。片中似乎不希望出现任何“不好的人”,所以隐去了千春后来爽约这一污点。
电影在努力让这个角色与众不同,让你觉得近3小时的时间里认识了一个特殊到非常值得细致描绘的人。只是表现“不同”的方式是着力于塑造这个人的“好”,这种看似“主旋律”的方式倒也另辟蹊径,看得我一个愣一个愣,总是拿世俗的心,去叵测人家:“不会世之介最后黑化了吧?所以所有人都不和他交往了吧。”
原著小说里的世之介,最大的人设是“对人对事只说YES”,但同时有很多的毛病(并非贬义,更多偏向于普通青年的共性):懒,甚至邋遢,爱吐槽爱发牢骚,没太有担当,也对别人很好,但这种好有时是有私心的,而且如果因此自己吃亏是会后悔的。所以就是个普通人,而不是那种纯真得无以复加的“好”嘛!我甚至都在想这么普通的人,真的会有人觉得遇到他是“一生的幸运”吗?(当然,除了他妈。但即便他妈也是后知后觉,在他离世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慨吧。)
转念一想,这倒是解答的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因为世之介是普通人,所以在离开大学后大家奔赴不同的方向,于是和所有人之后的经历都没了交集,跟所有人都疏于联系,并不是所有人都过上了“没有世之介的生活”,当他不是主角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立场。
我们生活中不是常有这样的“朋友”嘛,在学校关系挺好,一旦失去了物理空间的聚合,就莫名其妙渐行渐远,偶尔想到时,还净是亲切的回忆,但是你说要重新建立联系却也没什么动力——替换成这样的“朋友”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仅就这点来说,世之介这个角色是非常具有普世性,而且非常贴合大众心情,更是值得书写的。当然,两个世之介的共性是善良,这个底色,电影、小说都把持得很好。
如果像电影中那样,好得超凡脱俗的世之介,那样一个可以理解所有人、给所有人力量和无私的关怀、让所有人都能无奈又会心地笑起来的人,怎么都不会走到跟所有人都不联系、彻底跟自己的青春告别的地步吧(更何况跟大多数人仍在同一城市生活)。
其实感觉书和电影都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是我自己在自圆其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提问并且对这故事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过去的他”与“其他人回忆的他”是有非常强烈且直接的联系的,所以他与别人“之后发生了什么”也值得追溯,甚至会影响故事的立场和价值观判断。
就仅找1个桥段的不同,来说说电影和原著小说在塑造“世之介”这个人的时候各自的倾向:
原著:世之介在加藤家,大口大口地挖西瓜吃。加藤出门后,世之介抱着西瓜出去,听了加藤的出柜,世之介的反应相对是自私的,最关心的是“你在拐弯抹角地叫我不要去你那儿借地板睡觉?”并且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而加藤虽然意外他得知真相后并不惊讶,但更多是讨厌他的粘人。而世之介最后竟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该来,但仍然粘在公园,这一晚也就这么结束了。
电影:这一段是处理很感人。在家两人把西瓜切成大的三角块,抱着啃,很带劲的样子。世之介带着厚厚一瓣西瓜跟到公园,加藤说出自己的秘密之后,世之介的反应相当得可爱:
加藤:“记得我曾经说过对女孩子没兴趣吗?”
世之介:“你有说过?”(迟钝的他并不记得了,其实前文也并没有着重表现,而原著说的是“记得记得”。)
加藤:“其实我……比较喜欢男生”
世之介:“哎?”
加藤:“不明白?”
世之介:“那你是……向我告白了?”(紧张得西瓜也不啃了,身体也站直了)
加藤:“不是呀!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世之介于是像放松了一样继续啃了口西瓜,站得也没刚才那么直绷绷了,手插裤兜,拧巴着两腿,似乎并不明白状况,轻松准备听下文,正牌的吃瓜群众状态。
(而小说里,世之介还介意“你这样说太过分了吧?”这就显得有点刻意)
加藤(尴尬地):“你现在知道了……若你觉得不舒服,可以不再见我”
世之介:“啊?!我不可以再来了?”(反应搞笑,常人第一反应不会想到这一点吧,立刻化解了加藤的尴尬)
加藤:“我没这样说过啊!”(哭笑不得,世之介介意的是能不能继续吹空调,对他的性向毫不敏感)
世之介听了后又放松了,笑了一下。(原著在反复确认纠结这个事,直到最终得到“还可以去”的答复之后,就全然不再顾及加藤的想法了)。
……
加藤:“这公园是我们这种人来的……我是来找伴侣的。”(原著中,加藤自己说是每晚到这个公园来寻求一夜的刺激,并且说自己是“放浪形骸的人”,再次证明影片不想反映任何人的“不好”)
世之介(吃了一惊,似乎还为自己的莽撞行为有点懊恼):“那我不应该在这儿啦!?!”
加藤(不耐烦的样子):“没错呀!”
世之介:“那我在这等你吧!”(原著中世之介坐下是因为“吃西瓜还是坐着吃比较顺手、容易”,完全的利己化,并且这一章节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而电影并没有结束:
世之介虽然不解风情,但他是鼓励加藤去约的,而且更多地表现出对同性群体毫无鄙视更不恐惧。也是这种没心没肺的理解,让加藤放弃了去约,无奈地笑着(而不是原著中的生气),和世之介坐下分西瓜吃。
分西瓜这个电影情节设计得可以说高效又温馨,用到了之前就安排了的道具(西瓜),将世之介对加藤的态度给了个圆满的交代,很好地化解了加藤的尴尬,并且充分表现出世之介的可爱与大大咧咧,还强化了他看重友谊的特性。高良小哥哥和刚哥的表演也是自然顺畅,毫不造作又精准,非常难得,因而也很令人感动。
看看他们的表演吧:(很短)
原著小说的结构很工整,叙事也有小技巧——每当事情发生当时,都会在关键点戛然而止,然后推到相关的、之后的某件事再回溯“当时”,把“当时”的事件交代完整,基本全书都是这样的结构和节奏。还有,世之介的生活都是第三人称,也就是像个观众一样去看他大学一年级的经历,荒唐又温馨;十几年后每个人对他的回忆,则都是第一人称,这种视角的转换促使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 似乎也正在回忆某个旧时朋友一样,情感上更投入一些。电影整体的叙事结构基本跟原著小说一模一样,到世之介35岁时大家回忆的段落就直接跳切,用得非常大胆。
然而,电影有几个精妙的设计,则是超过小说的:比如祥子招手的姿势(后来第一次见到她妈出场时,同样的姿势真是笑趴了我)这是书里没有、电影原创的设计,也是堪称天才的设计,凸显性格又对人物产生了精准的记忆点, 让人物一下子活起来。
还有那个佣人的设置,虽然老套但是就连她都感动时,我的情绪竟然也被带动了起来!
电影在原有的情节上,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梗,比如世之介带祥子和高中同学去海边聚会。
世之介由于是刚拿到驾照,在单行线的马路边,侧方停车进不去,又被后面的车催,就只好一加油门又绕了一圈。绕回来时,久等的朋友已经体谅地把车移得紧凑些,让他可以直接开到车队最后面停下。这样的小梗生动又有效,虽然并不影响整体剧情推动,但看得出捕捉生活的能力,也让影片好看很多。
小说和电影还有不少细节的不同,比如:
小说:在桑巴舞社团大游行时,世之介没有当众晕倒,而是在出发前就晕倒了,所以录像中并没有拍到他。世之介在看别人的录像仍然能津津有味。
电影:在大游行期间晕倒在观众面前,太阳头套突然pia到地上成了个煎蛋,非常丢脸,世之介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加藤家把那段录像反复欣赏,还拉加藤一起看他的荣耀时刻。这样的世之介更加可爱和没心没肺,甚至显得特立独行。
再说世之介第二次公演,也就是在舞台上成功跳桑巴时(正片海报的太阳头套照)电影中是这样表现的:赶来打call的祥子在观众席中跟着一起跳和欢呼,表演结束后祥子在后台边扇扇子边问他“一会儿是否有空?可否一起吃饭?”由于两人为了小婴儿的事而没怎么联系,祥子是害羞并且想主动一些的。世之介却说“不好意思,一会儿要帮朋友搬家”。于是原著小说中祥子说:“您要帮朋友搬家,那就没办法了。下次再约好了。”世之介:“抱歉、抱歉。”就告一段落。
而电影中祥子满脸尴尬,沮丧得扇风都慢了下来,世之介看到之后,赶紧却接了一句:“那星期天怎么样?”(这就特别符合世之介懂得观察别人的心思,照顾别人感情的设定)祥子立刻高兴过头:“啊!好呀”喂世之介喝饮料还自言自语咂摸道:“星期天!”表情特别到位。
这不仅顺畅引出了帮仓持搬家的情节,更是让两人关系从前一个阶段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在祥子家见家长以及表白)。可谓看似平常,实则高效而精准的叙事手法了。
电影用接近3小时的片长,非常冷静而高效地铺陈了世之介复杂而单纯的人物性格,把他之所以成为他的全过程刻画得丝丝入扣,精准而有力,所以让人一直对结果有期待,自然也尤其心碎。结尾定格在他拍摄第一卷交卷的那一刻真是太美好了,每每想到那样的奔跑,甚至闻得到春天微暖的气息,都会心抽一下。
八又
费里尼的梦,我的二分之一。
81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