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8-24

德国之秋:暴力至上

叔本华说,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德国是这样一个词,你越是近距离观察它,这似乎离你越远。电影《德国之秋》便是一段对德国寻根历史的追溯反省,获得了1978年28届柏林金熊奖提名。作为一部挖掘本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黑暗岁月的纪录片,正是在这部集体作品中,新德国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导演们团结的纽带并不是一致的电影风格,而是共同的政治所见。

1977年秋,一位德国实业家和前纳粹党官员遭遇绑架和谋杀,三位巴德尔—迈因霍夫恐怖主义集团成员在狱中神秘死亡,恐怖分子“赤军派”在近30年的时间里发起爆炸、绑架和枪杀当权派成员,在德国人们谈之色变。政府出台的诸如新闻封锁政治迫害等一系列严厉的应对措施,引发了联邦德国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人们迫切要求对西德被压制的历史进行深入了解,因为上述事件引起了心理上对法西斯恐怖主义和希特勒专制的共鸣,一些残缺的记忆片断由此突然被整合起来。

以法宾斯德为首的西德电影导演们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的任务就是追溯德国危机的历史根源。根据《镜报》杂志的建议,九位导演以新德国电影的名义联合起来,计划拍摄一部联邦德国系列事件的纪录电影,表达他们对政治局势的独特看法,主创队伍可谓阵容庞大,包括克鲁格、施隆多夫、赖茨、文德斯和法斯宾德等,这就是电影《德国之秋》的由来。它以半纪录方式反映了西德社会尚未成熟且岌岌可危的民主,既意味着对政府新闻封锁政策的反抗,也是从非官方的角度就德国电影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官方意见做出回应。

电影就是前德国恐怖行动集团赤色帮的兴衰史。赤色帮已从人们视线中淡忘很久,他们是谁?红色帮派(Rote Armee Faktion)简称RAF, 又名“巴德尔—迈因霍夫帮”,电影大部分内容围绕赤色帮在1967年到1977年间从起初建立到各种恐怖活动展开,充满革命、恐怖、绑架、自杀、赎罪、宽恕等纷繁复杂的历史纠葛,赤色帮的恐怖行动让“德国之秋”时期德国动荡起伏的社会局势可见一斑。

“当人们无从理解反抗的时候,反抗才成其为反抗。”赤色帮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最初以南美游击队为蓝本,由反越战的学生运动发展而来组织武装部队。这个组织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制造爆炸、绑架和枪杀当权人员等手段,摧毁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 1971年的12月22日,凯泽斯劳滕的一家抵押银行遭到武装分子抢劫,交战中一名警察身亡,红色部队组织正式开始恐怖武装活动。红色部队的袭击对象主要是政府高官和所谓的“资本家”,1977年是赤色帮组织的高潮,这一年在德国历史上称为“德国之秋”:红色部队劫持了德国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 以交换他们被抓的领导人。当诱拐的努力和一次劫持飞机相继努力失败后,RAF的3位非常杰出的领导人,安德烈亚斯巴德,古德兰·恩斯林和吉恩·卡尔泪谱,不约而同在监狱自杀,其中一名重伤者被抢救过来,他至今仍坚称是政府密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这一事件谜团重重疑云四起,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开。

《德国之秋》的结构表面上更像是电视节目,将纪录片镜头、现场采访和故事片的场景混合起来,但是它所讲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和所提供的视角观点却从未在德国电视上出现过,这使得电影无法获得正常的拍摄投资。 电影由一系列短片构成,每个片断分别由九位导演拍摄,片长15到35分钟不等,作品间风格并不统一,由导演各自发声。
1978年,电影导演们在讨论他们拍摄目标时强调,他们并没有试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评价说明恐怖主义,因为那可能是一部“没有画面的电影”,一股声音总是警醒着他们:大多数德国人健忘的性格,就像中国的鲁迅时刻提醒国人勿忘自己的劣根性一样。 影片摒弃了不容公开讨论社会问题的官方媒体,并提供相反思考方式,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导演们试图保留记忆,讨论自己国家的形象。《德国之秋》这样的作品自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我们的国家形象”的集体计划,德意志民族的反思精神在电影所带来的附加效应里振聋发聩。

法斯宾德一段最惹人注目,不仅是因为他全裸演出,更主要法斯宾德与母亲之间的一段舞台剧般的谈话, 强调出国家危机与个人危机的交融。 他们谈到了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对独裁者的需要,讨论有关民主的内容。40年前的社会,革命是一个流行词,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如火如荼进行,反对越战为背景的反美运动也在西欧风起云涌。那一代的年轻人心目中的导师是卡斯特罗、卡扎非以及毛泽东,他们对格瓦拉发自肺腑的狂热崇拜,不计其数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今日的年轻人所无法真正懂得体会的。 归结RAF在德国的形成原因,是纳粹时代的遗产,也是战后德国对纳粹时代的反思不够,更加诱发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的仇视。这部分也激励法斯宾德到历史深处继续探索,由此拍摄出广为人们称道的 “联邦德国三部曲”:1979年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81年的《洛拉》和1982年的《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另外施隆多夫与克鲁格的部分也应承当时的政治气息,昭示德国历史的进一步挖掘。

一个勇于反思的国家才称作伟大,《德国之秋》是新德国电影名副其实的榜样,它警醒人们应该怎样在电影中以一种冷静批判的态度展现德国的历史与身份。但是,由于该片蒙太奇的实验形式和沉闷的政治因素并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所以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公众影响,但是它完成了德国导演们原本计划的拍摄任务:捕捉到当代德国的历史故事,以激起人们思绪的方式讨论自己的国家形象,在德国以及世界人民群中掀起一阵反思浪潮。

德国之秋Deutschland im Herbst(1978)

又名:Germany in Autumn

上映日期:1978-03-17片长:123分钟

主演:汉娜洛蕾·赫格 赫尔穆特·格里姆 卡特娅·卢佩 维蒂姆·格洛 

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 沃尔克·施隆多夫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Alf Brustellin Bernhard Sinkel 卡特娅·卢佩 Hans Peter Cloos 爱德嘉·莱兹 Maximiliane Mainka Peter Schubert 编剧:Alexander Kluge/Volker Schlöndorff/Rainer Werner Fassbinder/Alf Brustellin/Bernhard Sinkel/Katja Rupé/Hans Peter Cloos/Edgar Reitz/Heinrich Böll/Peter Stein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