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比较政治课推荐观影
可能是我文化水平不够,没法完全欣赏到导演维斯孔蒂的电影语言,基本上是跳着看完的,但翻遍豆瓣影评也没发现有人提及特别吸引我的一处线索&象征——兴登堡的相片。所以我就顺着这处线索来讲讲我的理解:
电影开头,豪宅的镜台上便摆着一张兴登堡的相片。他是谁?一战中德国的战争英雄,1925年作为右翼联盟的候选人以微弱优势当选为德国总统。兴登堡是一位传统的普鲁士军官,姓名中的”冯”表明了他的贵族血统,他行事低调谨慎,唯一公开的爱好是狩猎,但又以消极的方式抵制凡尔赛条约与魏玛共和国、在自传中鼓吹军国主义传统,认为军队才是最好的传授年轻人以道德品质的大学校,而只有君主制才能维护社会的传统价值。
除上次大战的英雄外,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德国保皇党中最德高望重的领导人物。一战战败后,德皇威廉二世作为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战犯而流亡荷兰,德国迎来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但这个共和国并未清算昔日封建制度的遗产。相反,大批旧军官与贵族对共和国充满怨念:1918年11月时,德国军队依旧把战线维持在比利时和法国境内,没有一名外国士兵踏上德国的土地,德国投降的唯一原因便是自基尔爆发、遂后蔓延至全国的士兵与工人起义。这一事实成了日后“背后一刀”神话的基础,保守派、保皇党乃至纳粹党们鼓吹,倘若不是左翼分子与犹太人在背后捅刀子,德国本能赢得上一次大战。身为战争英雄、几乎少有劣迹(败仗都由他的参谋鲁登道夫背锅了)、个人气质也十分符合传统容克贵族形象的兴登堡,自然成了军官与贵族们对昔日帝国留恋情结的化身。
除去天然受益于旧制度的军官与贵族外,大资产阶级中的保皇倾向也十分明显。与英美等国工业革命中的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不同,德国的工业发展自第一天起便仰赖于政府权威的扶持(关于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与德国独特的国家中心工业化模式,Alexander Gerschenkron的著作十分有参考价值)。是普鲁士政府主导的国家投资、政策扶持与保护性关税让德国的工业拔地而起,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资本与国家权力相勾结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日后,德国的军国主义进一步让整个工业逐渐转型成仰赖军备需求的军工复合体,财团、官僚、军官-贵族(两者是同一批人,即容克贵族)成了分享权力和利润的牢固铁三角。
克虏伯集团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成长为资本巨鳄的。魏玛共和国的建立虽然未能动摇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日益民主化的政治无疑让大资产阶级寡头失去了原本的政治资本,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盟友如今地位并不稳固。如此,大资产阶级也天然站在了保皇党一边,和旧贵族、国防军与保守派一同团结在兴登堡周围——仿佛他将带领这些在新社会中日渐丧失特权的旧权贵们,夺回他们所失去或恐惧失去的一切。克虏伯家族的豪宅中放着一尊兴登堡的照片,太正常不过了。
可影片中的兴登堡并不总是与这伙权贵有关。冲锋队(又称褐衫军)的聚会上有这么个兴登堡的人像靶子,倒没有展现出对兴登堡的苦大仇深,反倒是拿他取乐的样子。为什么冲锋队对兴登堡又是另一个态度呢?
在纳粹党夺权前,少有老牌政客和建制派将其作为一股严肃的政治力量来对待,在他们眼中纳粹党徒无非是一群魔怔、不切实际而热衷于街头斗殴的流氓罢了。早期纳粹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于两拨人:小资产阶级中因地位下降或担忧地位下降而陷入焦虑的那一部分,与工人阶级中反犹和反布尔什维克的那一部分,当然再加上流氓无产者、投机分子。这两伙人有先天的政见不合,小资产阶级的纳粹分子们的诉求更加“反动”,渴望铁腕下秩序与繁荣的社会以保住或恢复他们的小市民地位;而出身工人的纳粹分子们虽然同样狂热、反犹与反G,但同时支持企业国有化、土地改革与社会经济平等等显然左倾的诉求。这种先天裂痕在纳粹夺权后日益明显,因为昔日只是在街头叫嚷雅利安民族的混混们如今真的入主柏林了。一句话:纳粹越是巩固其大权独揽的地位,就越要面临执政施政中的现实抉择,内部的矛盾就越是容易爆发。
冲锋队作为纳粹党的街头武装,由狂热的工人阶级纳粹分子主要构成(毕竟小资产阶级虽然狂热,却又不愿亲自参与“庸俗的”街头政治),他们的日常活动就是在街头同其他党派的支持者斗殴、在选举时威逼利诱选民、或者在街头巷尾欺负犹太平民。冲锋队领袖恩斯特·罗姆与激进理论家施特拉塞兄弟共同构成了纳粹党领导层中的左翼势力,在他们看来,纳粹夺权不过是一场“未竟的事业”,还要继续推行二十五点纲领中承诺的经济平等化改革、推翻官僚资产阶级与贵族对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垄断,把“革命”进行到底。所以对于这伙人而言,代表了保皇党、亦即代表了他们深恶痛绝的官僚贵族资本家们的联盟的兴登堡自然早就该从总统的宝座上滚下去了。
可惜,希特勒并非如某些神话所言般“凭民选上台”,而是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根据魏玛宪法,总统权力极大,自1930年以来总统更是凭宪法第48条赋予的紧急状态权长期实行事实上的专断统治,希特勒的总理一职本就权力有限,更何况他在建制中盟友甚少。维斯孔蒂的电影在国会纵火案的新闻中开场,这一事变同样拉开的是纳粹党巩固权力的序幕——这时起,希特勒及其盟友才真正逐渐掌握实权。更不受保皇党人掌控的因素是,兴登堡已经年老力衰,身体情况一天天恶化,甚至能否保持清晰的意识都日渐成了问题,这期间权力才真正一点点从兴登堡、国防军与保皇党人处一点点溜入希特勒和纳粹党徒手中。
既然纳粹党的夺权并非依赖所谓“民众支持”,那么希特勒也自然不必讨好其“群众基础”、即冲锋队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支持者们。相反,随着实权渐渐在握,不再只用打嘴炮的纳粹党必须直面党内工人阶级的左翼与小资产阶级的右翼(或许还有希特勒个人的投机和野心)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电影中五花八门的戏剧性情节一幕幕上演,权力一天天从兴登堡处流到希特勒处,希特勒和罗姆、党卫队和冲锋队间的裂痕就一天天加剧,最终到了这么一天,代表小资产阶级右翼的纳粹党建制派终于感到必须找个理由彻底清算激进的党内左翼,长刀之夜就爆发了,冲锋队员们在银幕上也血流成河。
对冲锋队与纳粹党左翼、即党内代表工人阶级的势力的清洗,是纳粹党真正同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合流的先决条件。兴登堡在长刀之夜后很快(因自然原因)去世了,于是原本团结在兴登堡周围的克虏伯家族们便来到了纳粹党身边,因为希特勒已经通过向自己的同志们开火证明了他那套“sozialismus”不过是忽悠民众的修辞罢了。
电影的最后,纳粹野心家掌控了克虏伯家族,可是兴登堡的照片依旧摆在豪宅的镜台上,而侮辱兴登堡立像的冲锋队员们倒在了血泊里。究竟是谁掌控了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三十年代的德国还有许多个豪宅中摆着兴登堡相片的权贵人家:西门子、法本、拜耳、梅赛德斯-奔驰……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制造最终和取胜的纳粹党右翼结成了盟友,他们接下来便要从杀死千百万人的战火中共同牟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