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终于一赏“麦格教授”玛吉史密斯的代表作《春风不化雨》。看过之后似乎略懂了一些,又似乎并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暂且把看过后的一些想法写出来,全都是自己的感受,也欢迎其他看过本片的朋友来交流感受。

印象和剧情:
本片拍摄于1969年,也许是诸多较为出名的关于校园师生关系影片中较早的一部,而且是以女子学校作为入手点,个人感觉较为独特(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我知道的不算多的缘故)。而且由于本片是改编自舞台剧,所以整体给人感觉也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舞台剧的风格。
可能是由于主要场景均是学校,影片也因此带给人一丝学院气息和英伦范。片中的氛围既有学校生活的平淡与安详,同时也潜藏了一群正直青春期女生的躁动感,而影片的背景设定是1933年,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关二战前的若干因素也在片中若隐若现。
说到角色方面,玛吉史密斯扮演的布罗迪小姐是绝对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主角,在绝大多数时间内起到了独自撑起影片的作用。而且人物特色鲜明:举止优雅、自信到有些自负、同时还是正统的理想主义者。也正因此,她在气质上就与学校里其他观念守旧、表情呆滞、举止刻板的老师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自然免不了男老师的骚扰。但是在诸多的特点中,最关键的还是她的理想主义,这一点既成就了她的与众不同,也最终造成了她较为悲情的结局。她充满理想,立志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她的课堂风格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坚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还从不同角度调动起了自己的学生对于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知识的兴趣。这得益于她的自信和理想化,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和理想化,她为自己的每个学生设计好了自认为适合她们的人生方向,尽管她并没有真正懂得那些正处于心理叛逆期的少女的内心世界。而且由于过分理想化,她甚至对意大利fa@xi@si产生了盲目的崇拜,也因此导致了一位学生丧命。最终,她被自己最信赖的学生背叛,也因此离开了学校和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

布罗迪小姐的理想主义: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影片是在为这位理想主义者的老师作传。她任职于一所女子学校,端庄优雅,对教育充满热情,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充满自信,始终将自己视作妙龄少女且与自己心仪的男老师保持着长时间的柏拉图式恋爱,和自己所教的女学生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她也因此成为自己学生关注与欣赏的对象。
不过女人多的地方明争暗斗也多:校长视她为眼中钉,其他教员的态度也并不友善,一位正值心理叛逆期的女学生也与她保持着即依赖又敌对的状态。一位理想主义者也就这样处在了现实主义的包围中,注定了最终遍体鳞伤的结局。最致命的是她尽管年纪已不小,但是却还保留着少女的单纯,信任一切自己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仰慕,甚至还向自己的学生介绍和宣传fa@xi@si相关的内容,也真的算是很傻很天真了。也正因此,很多人对于这一银幕形象是既爱又恨的。当然了,相比于影片中的其他角色而言,大多数观众还算是善解人意的。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终究一步步压制了她的理想:爱人受不了世俗舆论的压迫弃她而去,她最信任的学生背叛了她,而一直看她不爽的校长也趁此机会将她扫地出门……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最终还是难逃现实的敲打。就在影片临近尾声的一场戏中,她的一段台词提到了绞刑架的发明者最终死在了绞刑架上的故事,似乎就在影射自己:她的理想主义成就了她的与众不同,就好比一项新的发明,能够带给她满足和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但是她接下来却因自己的坚持,带给旁人以离经叛道、格格不入之感,也正如绞刑架发明者后来的一系列为人们所不容的做法。最终,理想主义者终于被现实所打击,当翻然醒悟时,却早已无力挣扎,就如同绞刑架的发明者最终死在了自己发明的绞刑架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似乎也正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所在:每个人都希望如此,却又很少有人能够坚守,极少数坚持到底的,却又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最终被弄得遍体鳞伤。当然,这么说也不意味着对理想主义的褒扬或者是批判,理想与否、天真与否是每个人各自的事情,只是想感叹一下理想者的宿命:功利是功利者的通行证,理想是理想者的墓志铭。
不过回归到布罗迪小姐这一人物形象上来,对她的感受也只能用“既同情又稍有鄙视”来形容了。

玛吉史密斯的角色塑造:
说起本片,就不能不说这位大牛主演,可能是由于HP系列影片的缘故,一直对这部号称是她“最高水平作品”的影片充满好奇感,把片子想象的异常完美,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理想者,结果看过影片后到底被现实打击了。当然,这么说有些言重了,调节一下气氛,上哪去找十全十美的电影……
看过之后,说一下个人的感受(纯粹的个人感受、纯粹的业余观点)。
至于本片是不是她最高水平作品这一点,由于看过她的作品不多,所以并不清楚。只能说,在我看过的她的表演中,还没发现有失望感觉的。说起她在本片中的表演,由于一开始是跳的看了一下几个片段,没有连贯性,也因此以为她是把舞台剧的风格带到了电影中,觉得有点表演过度。但是后来连续看完,这种感觉就消减很多。
私以为这个要结合布罗迪小姐这一角色的个性来分析,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完美主义者,因此她应该是希望自己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所以她在大庭广众以及给自己的学生授课时,尽可能地表现出淑女气质和优雅的感觉,也自然会多少有一些做作的感觉。但是她同时有保留着一种天真和单纯,所以当她单独和自己的学生、恋人相处的时候,这种故作优雅的感觉就大大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然与平静,谈到自己学生的优点时,能够感受到她那种由内而外的欣慰与满足,就如同是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成就时那样。而在与校长针锋相对的时候,那种看上去夸张的表演实际上也是做给校长看的,起到表明自己强硬态度和立场的作用,有其目的。

看过全片后,有以下三场戏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
其一是在她面对校长提出要她辞职的要求时和校长争吵的一场戏,爆发力十足。而且在个人看来,她在处理这一场争吵戏的时候,拿捏的比较精准。按照我业余的观点,如果稍微含蓄一点,可能就没法表现出人物内心的不满与怒气,还会显得人物懦弱;但是如果再过度一点,就会显得歇斯底里如同泼妇,也将与她一直塑造的淑女形象产生冲突。但是在我看来,这一场戏算是处理的恰到好处。
其二是她在教室里给自己的学生放映幻灯片并且声情并茂地为她们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和自己观点那一场戏,印象特别深刻。这场戏几乎可以说是实际意义上的独角戏,因为她所有的学生在此只是一个背景,而整个这一部分的效果要由她本人支撑起来。是近距离面部特写+内心戏。不仅对面部控制的要求很高,还要同时控制语调和发音方式(因为算是饱含感情地朗诵了)。对于这一场,我不知应该用什么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了,只能说,她的表情与声音可以把她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很有感染力。
其三是最后一场教室戏,她最信赖的学生最终戳穿她理想主义的外衣时,她先是表现的懦弱和畏缩,因为此时,她刚刚得知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受到了沉重打击,所以还处在被打击的状态中,也顾不得那么多其他了,所以在这一阶段看上去是被学生压制,她处于绝对的下风。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失态,觉得应该在学生面前找回原来的形象,因此面对自己学生的质疑,她开始重新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哪怕是心虚到只有招架之力也不忘保持高姿态。最后,当学生也离她而去时,她开始站在楼梯上声嘶力竭地呼喊,这是在终于彻底感受到理想幻灭之后的痛苦、绝望和不甘。这一场戏的三种不同状态的转变,被她体现的淋漓尽致。

之前听说过,有人把她在本片中的表演称为“影史级别”演出,不知是否属实,不过仔细一想还是有些可能的。在这样一部影片中,一位女性演员独自挑起了全片的大梁,还牵涉到了很多新颖甚至匪夷所思的观点,也算是比较有开创性的了。“麦格教授”的表演尽管大体上还是有一些舞台剧的影子,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她的表现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让人过目难忘。



最后说一说对影片的综合感受。其实整体看下来,感觉并不是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好,而且感觉至今没有完全理解本片想要表达的涵义和价值判断。不过中文版的译名倒是很有水准,个人比较喜欢。教育的投入终究完成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背叛,就好比影片最后,布罗迪小姐曾经的学生们已经毕业,开始走向新的生活,不知这位曾经的老师在她们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种印象。不过结尾处布罗迪小姐的念白以画外音的形式重新出现,也告诉了我们,她仍然把学生作为自己的财富,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并且一直追求下去。

春风不化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9)

又名: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 锦绣年华

上映日期:1969-02-25(英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玛吉·史密斯 罗伯特·斯蒂芬斯 帕梅拉·富兰克林 戈登·杰克 

导演:罗纳德·尼姆 编剧:Muriel Spark/杰伊·普莱森·艾伦 Jay Presson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