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朋友推荐看了《等爱》。
这是一部呼吁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
观影的时候有几个想法的碎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
第一个是关于女主父亲或者主角男孩的父亲那样的罪犯的。
他们因为犯罪,即使出狱以后,变成了社会的边缘,众矢之地。“有一个罪犯父亲,能教育出什么好孩子?”这句话是没有必然性的。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并不是全部都来自家庭,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逐渐下降的。一个人成为罪犯的原因也不止家庭一个。这种忽视多原因对一结果的逻辑问题的确是很容易造成偏见----何况这里面又牵扯了道德的成分。为什么一个人在接受了与所犯罪行等量的惩罚以后还要在剩下的生命里一直被道德的大棒压制?所以到底道德在这里面变成了什么作用,让弱势、边缘群体更加边缘?
第二个是到底什么是合适的针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那个女孩给主角男孩家里的塑料瓶的时候,看的我有些不舒服。
这种反差所带来的不适来自路上的豪车、中产审美的高档小区花园、和从高处像低处抛物的给予方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讨论从高处像低处抛物的给予方式。这让我反思自己有没有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不经意间让自己处在了一个施舍他人的心态里----这样是有失平等的。有时候这种心态可能并非出于自己本意----就像片中的女孩可能是出于安全角度考虑。但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他人的不适。
第三个是,看到最后送水师傅的父亲和主角男孩相认的时候,我想起了之前在网易云听的播客节目下的一条评论:“只有当你成为弱者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政治正确真的很重要,只有当你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国内的那些便利是建立在多少人的挣扎之中的。”想一想的确是很真实。
另外蒸汽火车这个意象真的是很感人。我就想起上世纪许多布鲁斯乐手都会唱有关火车的歌词或者模仿蒸汽火车的鸣笛声。驶离乡村,开向城市的火车意味着逃离,意味着阶层的跃升;驶向乡村的火车意味着文明的到来与团圆。火车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或者地区成了一个证明外界存在的标志。
当然这部片子美中不足的是小孩子的对话稍稍有些尴尬,我感觉现在小孩子说话还都挺成熟的,可能也是荤素夹杂的状态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