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教科书的呆板印象通常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西方列强打破了沉睡中国的宁静,开始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长期斗争。但实际上道光皇帝时期真的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咸丰帝时代才真正感受到了西方的政治军事压力,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然而,在慈禧掌权中途很长一段时期,又陷入了中外势力平稳相处阶段,这个应该就是西方势力通过前期里程碑式的条约纷纷取得了暂时满意的蛋糕切分,直到慈禧晚年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算是最终加强版的总清算。

一甲子还要多的惨痛教训,一记耳光比一记耳光响亮,而据此将全部责任推到女人祸国,挪用财政收入甚至是北洋海军的军费办生日建颐和园未免避重就轻。慈禧固然为了权力可以无视国家的利益,但泱泱大国全方位的迂腐落后及至溃败,慈禧一个人无法也不配承担所有罪责。康雍乾再世,就能力挽狂澜?彼得大帝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使得俄国迎头直追西方国家,因为他本人就是名正言顺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正牌俄罗斯人。爱新觉罗本就是关外旗人,面对汉帝国自始至终都纠结于正统的稳固,要其达到彼得大帝对俄国的情感高度是没有可能的。说白了,这就是清王朝带给华夏大地太多的失去,只不过让慈禧这么个太后赶上了,再巧合的是,她本人的权术高明、丈夫早逝、活得够长。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清朝被又一个汉族王朝推翻,那个时候我相信当权者会及时审时度势认清世界形势,为王朝为本民族改革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甚至包括君主立宪制,效果不一定在中华民国之下。

至于光绪的悲惨人生、珍妃之谜、同治之死等等,可以作为添头佐料了解下,就其对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结果,统统可以忽略不计。我同情光绪仅仅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是慈禧的木偶,但不代表我赞同他应该取代慈禧。忧国忧民,企图通过维新变法富国强民的想法固然值得肯定,可他自小在这么个压抑环境下被“调教”大,连见到活羊都能啧啧称奇,怎能指望他有效治理国家,很可能陷入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盲从。至于戊戌变法的全过程演变,太过复杂,今后需要专题阅读。彼得大帝可不是坐在莫斯科的皇宫等待他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他可是亲自奔赴第一线,游历西欧、发奋图强、厉兵秣马主动带领整个王朝向前进。如果光绪取代慈禧,那么说不定大清亡得更快,不过这样的话辛亥革命的曙光就可以提前到来!就此收笔,发现每次假设历史进程有另一个“如果”的话,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蝴蝶效应、辩证逻辑、循环思辨和没有结果的空想。还有一点,作为两位帝师的翁同龢,除了被反复引用的翁同龢日记外,总感觉他更深层次的能量被一笔带过了,至少在这两个专题讲座是如此。

其实知乎的一篇文章更好地总结了我的感受,慈禧、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核心权力层,按照中国封建传统的标准算是优秀的治理层了,平定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主动革除弊政,放在哪朝哪代不算优秀?只是他们集体遭遇了千年一遇的世界巨变,中兴的光环被卖国求荣、割地赔款的骂名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赶上了封建制的末班车也是无奈。


百家讲坛:囚徒天子光绪(2011)

主演:喻大华 

导演:未知

百家讲坛:囚徒天子光绪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