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亚历山大·克鲁格导演的《昨日女孩》(1966)是德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奥伯豪森宣言》(1962)之后的首部实践长片,也是“德国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昨日女孩》也是一部颇受冷落的经典之作,除了电影研究者和资深影迷,甚少有人会去“翻阅”它。
故纸堆中有着许多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虽然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但普通读者却望而却步,一般不会去阅读之。类比而言,《昨日女孩》大概可以称之为故“影”堆中的经典之作,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但只能成为“极少数派的电影”。
纵观不过百余年的电影史,经典之作的数量也非常可观了。这些经典之作中,有些影片是常看常新的,当年的观众喜欢,半个多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之后的许多观众仍然喜欢,比如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的“史诗巨片”,比如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比如《乱世佳人》,比如《惊魂记》,等等。但有些经典之作,只是被定格在电影史的节点上,时过境迁之后,甚少有人问津了。可以说,《昨日女孩》便是这样被历史定格了的影片。
论名气,亚历山大·克鲁格是远不如“德国新电影四杰”(施多隆夫、法斯宾德、文德斯、赫尔佐格)的,论电影作品的影响与传播,他跟“四杰”同样有着巨大的差距。但亚历山大·克鲁格堪称是一个“全身电影人”,他一身兼任电影导演、编剧、制片、旁白解说、演员等主要创作职务,同时还是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影视企业家,此外,他还写小说(《昨日女孩》便是根据他自己的小说改编的),在高校任教,并活跃于社会批评领域。在整个电影史上,像亚历山大·克鲁格这样的“全身电影人”可能都数不出来十个。
也许正是亚历山大·克鲁格涉猎的领域如此广泛,造就了《昨日女孩》的“形态”。
从电影语言或技法的角度看,《昨日女孩》很戈达尔,甚至,单以此片论,将亚历山大·克鲁格称之为“戈达尔门下走狗”也不为过。跳跃性的叙事、静态图片或动画的插入、演员直视镜头、手持拍摄、语焉不详的字幕卡、突发性的静音等,种种打破常规,是亚历山大·克鲁格对《奥伯豪森宣言》的忠实贯彻,也是他对戈达尔亦步亦趋的“模仿”。《昨日女孩》带给观众的观感,也很像戈达尔的电影——随时扰乱观众的注意力,禁止入戏!
在形式上,《昨日女孩》很戈达尔,但它的内核却是很德国的,甚至它的浪漫(比如阿妮塔拖着行李箱长途跋涉一段)也透露出德国式的冷硬。
按照阿妮塔的年龄推算,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59年前后的西德。柏林墙虽然要到1961年才建起来,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铁幕”早已经拉起。
阿妮塔是来自民主德国的犹太女孩,她来到联邦德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但在现实中,她沦为了边缘人,难以融入社会。影片中,阿妮塔在很多场景中,急促地不断咀嚼,这暗示了她的饥饿与焦虑;而她偷衣服、买衣服、换衣服等几场戏,道出了她难得温暖的窘迫。影片的明线是阿妮塔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但她是一直渴求的不过是温饱,直到最后,她的这个最低的物质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在《昨日女孩》中,作为编剧的亚历山大·克鲁格讲述了一个落魄女孩的故事,作为导演的亚历山大·克鲁格实践了新的电影语言,作为电影理论家的亚历山大·克鲁格写了一篇比较晦涩的影像论文,作为社会批判者的亚历山大·克鲁格则尖锐地指出了德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为何还要如此被侮辱与被损害?
若从一个一个的影像段落看,《昨日女孩》中充满了多义性和突兀感,这种多义性和突兀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观众提出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带给了观众不舒适感。因此,从观赏的角度看,《昨日女孩》不是一部“好看”的影片,但如果你愿意进入它的内部,它又可以打开你的视野,走进你的思绪。

昨日女孩Abschied von gestern(1966)

又名:告别昨日 / 向昨天告别 / Yesterday Girl

上映日期:1966-10-14(西德)片长:88分钟

主演:亚历山大·克鲁格 Günter Mack 伊娃·玛丽亚·梅内 

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 编剧:亚历山大·克鲁格 Alexander Kl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