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近来第一次思考如果仅仅是形式和元素喜人,内核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最终整体是不是可以讨人喜欢。几乎聚齐了我喜欢的所有元素,悬疑、谋杀、一座华丽且住满了充满秘密的人的大楼、风格多样的装修、以探案为乐趣实际一点都不专业 无所事事(非常孤独 奇了怪了这栋楼每户都独居)却不甘平淡生活 愿意给自己找乐子的“侦探”… 让我想到了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小学的时候我算是组织过一个探案小队在课间的学校中穿梭,最后被老师威胁要报警消灭了。可是那个小孩依然活在我体内。 故事线索甚至比轮到你了和摩天大楼还扯,舞台剧风格和某些集形式上的妙想 也仅仅是形式上的舞蹈。节奏慢到经常把我哄睡,但我依然还是喜欢的,解决了第一句问题。 (Oliver很喜欢 长得很像爸爸。

以上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迅速写的短评,给了三星。而那时,我甚至完全没有注意到【播客】这个重要元素。如短评所说,我是一个和很多人一样被“侦探悬疑故事选中的人”,从小开始:鸭子侦探、少年包青天、阿加莎、神探狄仁杰,柯南、金田一、侦探校园Q……长大了 Sherlock、爱伦坡,近年来各种犯罪纪实纪录片、各路各种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泰剧大陆剧、各种类型的电影无论青春校园时装都市甚至绝望主妇、美少女的谎言都要融入悬疑凶杀探案、更不要说后来我热爱的明侦和各种线下剧本杀密逃游戏项目。我没有精力去统计我看过的、读过的所有悬疑侦探故事,但几十年来对悬疑侦探的套路也算清楚。露凶案现场、引问题、出侦探、查死者、抽丝剥茧推理和找证据、反转、揭晓、最后升华价值。就算百年来的套路钩子没有什么变化,但一代又一代的人包括我自己,依然被悬疑侦探故事迷得五迷三道,悬疑侦探故事永远对我们饱有无限的吸引力,根本不存在热恋期过去,这种普通人最能获取紧张刺激,对抗平淡生活的“良药”,上瘾的也很健康。

观众读者的思维逻辑被各种钩子套路练得越来越厉害,观众读者对于悬疑故事钩子的方法也越来越了解。那么,新鲜的点,就在于1.硬推理的逻辑、2.叙述故事方法的创新、3.人物塑造的丰满程度。

如果从悬疑类型剧的角度看此剧第一季,以上三条,在我看来没有一条突破,甚至有些都过不了及格线。当我迅速看完第一遍,打开豆瓣按下三颗星的时候,我的想法和短评 “你以为会很有意思其实没啥意思的剧。” 完全一致。本以为就这样case closed,结果当晚睡觉前,我的脑子里突然又出现了这部剧的一切,突然涌出一种感受:“好像确实挺有意思的,虽然说不上来是哪有意思,大概率是花里胡哨的形式,但是好像还有第二季第三季,要不然去看一下。”

这种想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第一遍是否认真注意到了这部剧想打出来的全部优点。

于是我打开了第二遍,用了两天 重新看了一次,改掉了第一次看完的短评和分数,做了一些research,开始写一篇长评。

这次打开,我被所有角色自己的画外音吸引,我发现所有的画外音同时也是他们三个人播客的原声内容,这就有点意思了。只作为画外音,无功无过,但作为播客节目的钩子,这个播客节目也太优秀了。找了一期讲美国播客文化的…播客听,重新打开本剧,改变了这部剧的打开方式和观看角度。如果这不是一部悬疑侦探,而是一个播客成长史呢?true crime podcast是这个行业开始兴起的原因,真实犯罪类播客让播客这种在广播没落后本身没人看好的媒体形式来了一个漂亮的翻身。

美国有一半人口是播客的听众,播客土壤在美国已经逐渐肥沃,听播客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出现在剧集当中,就像短视频出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剧里一样非常写实。而为什么真实犯罪类播客会如此受欢迎呢?正如前面提到的,因为这是普通人平淡生活中能寻找到的能容易获取的、紧张刺激、无害的、对抗平淡生活的“良药”。而对于从小在教室里把耳机从袖口伸出来或藏在头发下面,晚自习、每晚睡觉前都在听广播长大的一代人来说,你能从广播节目里听到的高频词是“陪伴”。几乎所有的广播节目主持人都在强化陪伴的概念并感谢所有听众的陪伴,广播节目大部分是直播,而用耳机插入体内从空间概念说,无限拉近了媒体两端人的心理距离,当声音快速钻进你大脑的各个角落,你甚至有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感觉,那种亲近的感觉会形成一种依赖。播客也是一样,它的传播力度可能远远不如短视频,可是它的用户粘性,粉丝忠诚度却很高。

大家可能不会特别意识到,空间距离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心理和哲学层面新命题的产生。插入耳机的方式听播客和在家中公放,又或者在车里公放,这些空间和距离的变化又会产生用户对这种内容和传播方式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心理变化。所以我第二次观看本剧,包括之后的两季都在使用插入式耳机,也就是收听博客的方式去观看本剧。不出所料,体验和第一次天差地别。

而悬疑故事和播客节目解决的人的心理需求是,破除无聊寻求刺激冒险,以及派遣孤独感。突然让我想到本剧的core核心关注点是什么。

这栋Arconia大楼里的大部分住户都是独居,三名主人公更是因为孤独而喜欢听同一个true crime podcast节目而走到了一起,他们作为非专业侦探却对查案充满了热情,他们享受有同好在身边,住在一起还能每天出生入死的感觉,这简直就是【无聊和孤独】的【反义词】。三个想要表达,想要有存在感,需要被人“看见”的人,给无数同样和曾经的他们一样孤独的人做出了一个节目。无论是老的还是年轻的三个孤独者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去对抗他们对于人生瓶颈时间流逝的迷茫的恐惧。那么探案和播客相结合的true crime podcast可谓是和【孤独】这个主题完美贴合的形式了。

说回true crime这种形式的播客。前面说到如果作为悬疑片,第一季的各个方面并不合格,但作为播客节目成长史,或者说作为一个播客节目,他们三个的举措简直是行为艺术。这就绕不过最有名的true crime节目:《Serial》在2014年记录了一宗跨度23年的杀人冤案昭雪的过程,最终,这档播客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听众,还彻底改变了这一播客类型的未来。

1999的冬天,美国巴尔的摩的伍德罗恩中学的一位韩裔女学生在放学后不知去向。一个半月后,她的尸体在学校附近的公园被发现。警方怀疑杀死她的人,是她的前男友、一个穆斯林男孩阿德南·赛义德。虽然阿德南极力否认,但他却始终无法提供不在场证明。最终,17岁的阿德南被判终身监禁,高中还没毕业就开始服刑。 14年后,调查记者莎拉·凯尼格,也就是《Serial》的主播,收到了一封邮件,是阿德南的好朋友拉比亚写来的。拉比亚坚信阿德南不是凶手,认为警方调查马虎,冤枉了一位无辜的少年,所以给凯尼格发邮件,希望她能想办法查出真相,莎拉立马被这个案子吸引住了,于是独立展开了调查。《Serial》的整个剧情,就是莎拉亲自讲述她调查这个案子的全过程,并穿插她在调查采访中得到的一些声音素材。随着每一集的推进,莎拉都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她研究了成箱的案件文书,搜集案件录音,采访了所有她能找到的案件相关人,包括当事人的朋友、涉案的警察、法医等等。可是,她越是努力想拼凑出事件的真相,就越是有新的疑问冒出来。听众相当于是跟着主播莎拉一起调查了当年的整个案件。

《Serial》目前总共出了三季,有关赛义德的案件出现在第一季节目里。第一季节目可以说是收听量和口碑双丰收。节目还未播出之前,就已经占领iTunes榜单第一的位置,还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快突破苹果iTunes商店500万下载量的播客节目。《纽约时报》称《Serial》是第一档“出圈”的播客节目。《卫报》则将它描述为“一种用声音讲故事的新流派”。Serial的成功使真实犯罪类节目成为了一种流行,各种尘封已久的案件在节目中被讨论和重新调查,吸引了一大批感兴趣听众的注意力。

而我们剧中的播客节目《Only murder in the building》和《Serial》更不一样的是,他们三人是在罪案发生第二天开始的这档节目,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还不断的有犯罪发生,并且在之后的两季里主播三人也被卷入其中、也就是说犯罪以及犯罪调查和播客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主播还是罪案的当事人。当然,这个节目是虚构的艺术创,但假设这档播客节目真实存在,那就是前所未有的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而不仅仅是播客节目的作品。(以及如果第一季是一档播客,那第三季就是一出舞台剧,我也会继续用这个形式的视角 而非一个悬疑片的视角去观看这部剧。)

主演很多都是SNL的固定卡司,尤其两位魅力无限的老男人更是对舞台喜剧轻车熟路。舞台喜剧和播客元素的呈现方式简直是浑然天成。舞台喜剧和线上剧集结合的也非常有创意并且没有让人觉得不适。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一个结合的非常出彩的,值得至少给4星的点。

好了,总而言之,对于一个小学就秘密组织侦探小队,聚集同好同学们课间时分在全学校假装有案子查案,最后被老师一锅端了并说我们是邪教组织应该报警让警察来抓我们的那个小女孩来说,这个剧从出发点上,值得一个5星。5星给曾经那个被老师威胁的使劲咬住牙,以为自己做了多么不堪的坏事吓得眼泪不住的流下来的那个小女孩。

而这个小女孩的节目也在孕育准备当中,一切都始于一团火花,微小却耀眼的一小团火花,这女孩的一辈子都在努力保户它。


大楼里只有谋杀(2022)

又名:内有谋杀

主演:史蒂夫·马丁 赛琳娜·戈麦斯 瓦妮莎·阿斯皮利亚加 亚伦·多 

导演:未知

大楼里只有谋杀的影评

Rohya
Rohya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