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于归”出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首为出嫁新娘祝福的诗,“之子于归”即“等到这位姑娘出嫁之时”,电影将其作为题目,不一定取的是原意,笔者将其理解为“待你归来之时”,指回归与折返。电影主要的场景有两段,一段在城市的家中,一段在乡村的荒野,两段无有前后,回归于何处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解。然无论如何,从题目到影片本身,电影都将观众置入女性视角中:作为丈夫的妻子、作为母亲的女儿、作为未能出世孩子的母亲......观影的过程也是跟随黄璐所扮演的女记者一步步深入自我内心的过程,虽然不一定达到共情,但至少让人体验了一个被围困的女性所面临的处境。
无能为力感普遍存在,非特别具有性别差异,找工作、求学、失恋等等处境中,人容易走入抑郁情绪,但是作为女性而言,社会形塑了她们的角色身份,“天然”带有一些敏感多疑,片中作为女记者的黄璐安静寡言,但她举手投足都在表达自我的抵抗。在家庭关系中,丈夫看似关心她,但其实常以自我的决定加在她的身上,帮她整理箱子、丢掉损坏的行李箱、让她为自己的项目接管一部分股票,当婚姻步入一定的时间段,两人互相熟知了解,有相同的利益关系,沟通似乎就成了看似最没必要其实却最需要的因素。作为妻子的她,没有反对丈夫的决定,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消极地向相反方向行动着,她拿回被丢掉的行李箱,甚至对丈夫隐瞒孩子流产之事。
而这样的无能为力也表现在她的社会角色——一位记者上。她是一位新闻调查记者,但是自己的稿子屡屡不被通过,有人向她举报情况时她也只是无奈地搪塞,最重要的是作为自己精神导师的同事走上自杀之路,这些场景呼应当今新闻调查记者的现状,作为最后的坚守者,她自觉无奈。而相反,为男领导端茶送水的女同事则顺利地走上晋升之路,女同事的打扮和举止也值得玩味,当女性需要依靠取悦男性来获得上升路径时,男权社会的尾巴就在这里露出来。
在家庭和工作之外,面对自己时,无力感也能从影像上表现出来。层层叠叠的纸箱摆放在家中无处安放、也不能收拾,经年累月,任凭纸箱上布满青苔污垢,扔不掉的纸箱就如同收拾不了的内心,明明知道非常糟糕凌乱,却无从下手来整理,甚至用欺骗性的遗忘任凭其变质发霉。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梦境,爬满蚂蚁的镜头让人想起《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嫁接现实环境,蚂蚁、蚊子、雨水等等元素都像是内心梦魇的现实翻版,无限复制、堆叠增长,但却无法下手清理处置。
但是电影也并不全然都是绝望。电影片名出现在影片中段,当女记者告诉丈夫孩子流产的事之后,某种改变在她的内心发生,她从城市来到乡村,开始寻找和解决之前搪塞而过的举报案件。但是仅仅是一条寻觅之路,也是兜兜转转百转千回,绕来绕去反而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不仅没有找到要找的人,且摔得一身泥,正如她在自我心境与理想志业中来回追寻一样。小女孩的出现似乎成为这种困境的一个突破口,她吹奏音乐,带女记者走入梦境,回忆起当初刚入行时,在那位去世的前辈面前立下的宏志“为新闻事业奋斗终身”,回忆以大笑结尾,仿佛是无奈的自嘲与感慨,小女孩尚未成年,她出现在乡野之间,是对成人世界的反衬,象征着纯真与直率,也是女记者困境局面中偶然出现的一处保留地。
除了电影文本本身所制造的无能为力局面外,影像为观众制造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暧昧犹豫、理不清、找不到起点和终点的。
电影主要的场景有两处,当女记者在整理箱子时拿到小女孩赠送的眼镜,以及孩子在乡下流产,可知前半段发生在她从乡村回归之后,但是,村民的举报以及丈夫知晓流产事实等情节,又是促发后来她踏上回到乡村的原因。两者无先无后,如同《暴雨将至》的锁扣回环结构一样,所有的记忆与经验同时存在,它们互相影响和联系,因果之间互相产生,像找不到源头的莫比乌斯环。
而在空间上,电影也制造了一种介于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的转换。影片有许多跟随着女记者背影的镜头,这样的镜头模拟着女记者的视角,但是当某些时刻,镜头忽然会脱离被拍摄对象,好像被赋予生命一样,活了起来,它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开始自己观察、自己运动。同时,与画面相对的声音也产生变化,从现实的环境声过渡到某段音乐或是某种抽象的声音中。这样的画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处,第一处是在桥上,女记者观看修缮桥面的工人劳动,第二处是在办公室,当办公人员向镜头走来时,冲镜头打招呼鞠躬,好像镜头在模拟一个人的视角。而这个突然活起来的镜头到底是谁的视角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与现实空间相对的一个想象的心理空间。(在映后交谈时,杨导说这是那位自杀的行业前辈,某些心灵晦暗时刻,他便会出现,如同缠绕的另一个灵魂一样与她进行对话。)
电影带领观众体验了彼时彼刻人的心境,当处于四面高墙时,一个人如何在自我内心中突围,电影没有交待答案,但正如影片结尾女记者终于开始清理丢掉的纸箱,丈夫开始规划要下一个孩子一样,希望总是存在。
电影语言不一定是需要清晰且故事性强烈的,如同文学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目一样,电影也有自己不同的创作倾向,重要的是一个丰富的电影文本留待给观众许多交流和解读的空间,有所表达和展示,而作为观众,除了需要走进创作者的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要在还未开启探索之门前,先把门给关上了。娱乐和资本剥夺大部分的影像话语,在短视频和流媒体繁荣的当下,应当有些静的时刻,欢娱可以麻痹神经,而真正的欣赏者永远是主动的、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