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影院看过这部影片(记忆里大概是3、4年级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成年后还想起它,但记不得名字了(或许观看时就不知道名字),曾经查阅过它,得知名字只有一个看不出剧情的字:《枫》。这让我有些意外,片名应该看出剧情才好,比如《戴手铐的旅客》(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当时连看3遍)那样的影名。
印象中画面是唯美的,氛围是浪漫的,这是我想念它的外在原因。至于内在原因,我上中学后才懂——悲剧之美,把有价值的撕碎给观众看。
因为那时年龄小,所以有看不懂的地方。第一个是打仗的双方都是好人,不懂好人之间为什么打仗,不是假打,是真打,死好多人呢。第二个不懂是双方是长大的学生,不是军队,他们怎么就有武器了呢?
到了再看一遍《枫》的时候了。于是检索片名,从链接中得知《枫》于1980年公映(与《戴手铐的旅客》同年,可见1980年是艺术爆发的一年),上映几个月后即被封禁。在另一个链接中看到对原著兼编剧郑义的访谈,郑义说《枫》是公审四人帮时公映的,这个时间段是1980年11月-1981年1月。时间早得让我又一次意外,那时自己才8岁——天呐,一部表现文革红卫兵的影片打动了一个8岁的孩子,无疑是一部好片子。
链接中简介唤醒了失去的忘记,我记得结尾女主角死了,但忘了男主角之死,现在想起来了:男主角的衣服不是绿军装了,形象沧桑、落魄,被绑着执行枪决。观看时的心情也想起来了,很难受,作为一个小观众,我希望他活着。男主角死时的形象令我更多一分难受,如果他是穿着绿军装,英姿飒爽时死,还能让我好受一点。这是我当时的第3个不懂,女主角打仗失败了跳楼,这个我懂,战士失败了不能当俘虏,要勇于自尽,别的电影里也是这样。可男主角属于胜利方,为什么也得死呢?还是以那种形象死。
80年代有一部影片叫《青春祭》,冯远征主演的,把这部片的名字换到《枫》上更合适,一场血色的青春祭奠。至于我,则是时隔37年后对一次童年时代的艺术感悟作郑重的祭奠。
在下载前的检索中看到一些影片截图,片中一个少年的截图又唤醒了一个记忆:参战的人中有一个明显比大人小,比观影时的我又大不少的半大孩子。至此,即将观看影片前原有的加上检索时被唤醒的记忆加起来一共6个情节或镜头:男女主角在火车上交谈;众人的争论(剧情是在火车上);绘画者侦察(由于时隔久远,记忆产生了变形,我记的是两名女战士发现了绘画者,对天鸣枪把他吓跑);一个少年参与战斗;女主角跳楼自尽;男主角被枪决。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即将开始的观看对我来说差不多是看一部新影片。因为前两天刚刚完整地重温了《戴手铐的旅客》(这部儿时最喜欢的电影在已过中年的自己的审美眼光下是羸弱的,在情节构建和两个反派的表演上,老式反特片的套路太明显了),所以做好了第二次看《枫》失望的心理准备。
本以为下载《枫》要费很多劲,然而很顺利,在搜狐影音找到了。
观看时唯美的感觉依然在:男女主角在火车上交谈,女主角死后仰躺着的画面(原有的记忆里有一点变形:女主角坠地后,红旗慢慢飘落下来,正好盖在她身上)。其他的在我记忆之外的唯美画面很多,不必枚举。
观看中有7个记忆又被唤醒:台词“两个青年”;男主角在内部会议上一拳砸裂玻璃;一把弹壳在人手中;多镜头配乐中一个人阵亡(连带着关于念诗、谈心的记忆,非常依稀、模糊);作战形势越来越不利(井冈山派的外援逼近)时某指挥员(李红钢)的焦急;一只带血的手抓起沾血的冲锋枪;男主角抱着女主角的遗体,女主角的短发垂下,显得很长。
时隔37年的两次观看,自己的年龄与剧中人的落差是截然相反的,当年眼中的女主角是美丽的阿姨,现在则是青涩的少女,当年眼中的男主角是英俊孔武的叔叔,现在则是刚刚成年的男孩。我现在的年龄比1980年时的父母还大近10岁。
失望也是难免的,开头的几分钟就看出摄影手法粗糙,在同期的影片中算是较差的;很多处的配音与人物动作、口形明显不符,最长的居然相差几秒种时间。检索时看到有观众评论《枫》被电影界遗忘的原因五五开:政治原因占一半,艺术表现上的不足占一半。这个评论中肯。
女主角的戏份比男主角重一些,这是原著决定的,尤其是卢丹枫放王老师那段,给足了女主角表演时间。前面的男女主角初恋时的情节,也是表现女主角更突出一些。女主角的戏份有不少亮点,最突出的是火车上女主角看到记录本中夹着并蒂枫叶时的神情,那种微微露出的心动,拿捏得非常到位;也有不足,一是受限于当时电影界的表演水平,二是受限于女演员非表演专业出身。
检索时看到1979年的《连环画报》上关于《枫》的连环画作,没细看,看完影片后欣赏了一下水粉连环画,也就知道了原著的故事梗概。影片《枫》有些情节是在原著基础上添加的,有亮点,如火车上的几个情节,其他的添加也是合理的,如工人指挥员及妻儿,小兔子妈妈和妹妹。同时也有画蛇添足之处:卢丹枫偷放李红钢。这是个不小的失误,首先违背了基本的人物逻辑,卢丹枫的思想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放李红钢,其次违背了实际,违背了军事常识:在战斗发生前几小时,不参与侦察的进攻方的主要指挥员是不可能被防御方俘虏的。
原著是短篇小说,情节简单,不足以拍成电影,要在构思上先把短篇扩成中篇,才能写成剧本。我检索到原著,一看原著相当不错,文笔优美,线索新颖合理,结构精巧,是上乘之作。小说很好,连环画作很美,相较而言影片就差了点。
原著改为剧本的过程中,第一个遗憾来了——原作者的创作功力不足,以致出现画蛇添足的失误。导演、制片又没纠正这个失误,很可惜。
导演的功力也有欠缺,或者说他对这部影片不够用心,1979年他执导的《挺进中原》在摄影、配音上明显好于《枫》。说到《挺》,想到《枫》中的战斗场面和《挺进中原》是有雷同的,导演在后继作品的艺术表现上缺乏突破,这是导演方面的遗憾。
第三个遗憾是音乐,即使上两个遗憾都在,如果有一首《绒花》、《驼铃》那样优秀的主题歌相配,电影界也不好意思把《枫》遗忘。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像《枫》这样——创作上的遗憾全凑到一起的,在文革结束后的那段文艺复兴时期里如雨后春笋般拍出的影片中真找不出第2个,如果没有这些遗憾,《枫》铁定是那个时期的扛鼎之作,经典之作。
但愿中国的电影史能弥补这一遗憾。期待中的复拍的新《枫》应该是上下集,时长约3小时,更真实、更艺术的程度达到电影艺术进步半个世纪的水平,是祭奠一个时代的有份量的经典作品。等上面掩盖甚至美化文革的人下去了,这部新的《枫》就会出生了,希望我不会等太久,最多15年吧。












(1980)

又名:The Maples

上映日期:1980-01(中国大陆)片长:88分钟

主演:徐枫 王尔利 涂中如 夏楠 刘京梨 曾涛 鲜梅 刘璐 

导演: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