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帅气俊朗的第一男主角之死,要说意外也只是挂的那一刻有点意外:突然且血腥。从行为产生结果的角度,一点也不意外。之前以送监为名要挟女友替他做些不法勾当,就已突破愤世警察的底线而埋下恶必有报的伏笔,到了武装抢劫赃款间接导致警察卧底被杀的最高潮,基本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好莱坞警匪片常有警察身份的主人公被冤枉反遭同事追捕的情节,但这一过程中,切记不能有同事为你所杀。即便最终证明你是被冤枉的,事发当时实属迫不得已,等等,都不行。一旦有人死了,就算天王老子也很难救你。蒙冤者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原罪缠身者了。

不算意外的还有第二个搭档最后没死。这也符合好莱坞的道德条例。因为他在一系列的考核中都过了关:抢劫不是他提议的,他只是被迫参与;局面不可收拾时,他明知出来举报搭档可以自保却选择了放弃——是否出卖同僚已成为好莱坞善恶本性判断的重要标尺。

说道搭档,好莱坞电影中专有这么一类搭档:旧人玩世不恭,行走与法律边缘,黑白两道通吃,甚至有的最后就是犯罪集团的首脑;新人聪明能干,理想主义色彩浓烈,一开始不习惯搭档的越轨行径。而随着办案中教训不断,也学会以变通策略应对各种状况且更加游刃有余,但原则底线始终恪守……在此类关系中,新人通常才是第一男主角,戏份最多的那个。比如:法瑞尔和帕西诺的《谍海计中计》。

本片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即使搭档组合早早形成(即将退休的老警察会中枪毙命,这也是好莱坞经典俗套之一),你却始终都没有觉得真会往那个方向在转变。首先是因为扮演搭档的演员根本就是张普普通通的龙套脸,完全没有好莱坞青年才俊的气场(气场与高大英挺无关,主要是有无张扬个性。比如达斯汀霍夫曼)。其次,戏份原本就不多,展示其不俗品格的戏更是寥寥无几。始终处于角色关系中的从属地位,丝毫让人感受不到任何与最后关头强势爆发相匹配的性格潜质。即使酒吧与检察官会面一场戏,隐约暗示到了此人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不足以支撑他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造成这一观影心理预期的原因是,个人基本遵照希区柯克在论及悬念时提到的一项拍片规则来观看此片:“考虑到影片最后部分这个角色是影片的绝对核心,所以我们必须启用重量级的演员来饰演。”希区柯克的确是这么做的。即使在詹尼特·李半路归西的《惊魂记》中,主导后半程的姐姐的扮演者也不能随便抓来一个路人甲,而必须是几乎同样星光熠熠的维拉·迈尔斯。可弗莱德金人偏偏就不信邪,最无明星相,最其貌不扬,分量最轻的一位,反成了最后的赢家!

弗莱德金曾说,“惊魂记,看到三十五分钟,你会认为这是一出关于偷钱跑路的女人的故事。但半小时过后,她死了。之后的电影里没她了。希区柯克通过半道上杀死了电影中大牌明星让你坐立不安。这一理念我几乎完整运用到《威猛奇兵》。在影片结束前二十分钟,片中的明星突然被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意外"效果的产生,到底是导演主动的勇于尝试突破旧有理念的条条框框,还是仅仅由于成本受限的B级模式下的歪打正着?如果答案就是前者,我们又不禁继续追问:在影片类型模式不变的前提下,放弃重量级演员甚至牺牲角色诠释力度与深度为代价,挑战观众固有的观影心理模式以换取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能否能够成为推而广之的新的电影规则?或者还是说,由于角色塑造等因素的先天不足,它只能作为依附于传统主流模式大餐之下的偶尔给观众换换口味的甜点而已?

威猛奇兵To Live and Die in L.A.(1985)

又名:洛城生死斗 / 生死洛城 / 惊天大行动

上映日期:1985-11-01片长:116分钟

主演:威廉·彼德森 威廉·达福 约翰·特托罗 达兰妮·弗鲁格 

导演:威廉·弗莱德金 编剧:William Friedkin/Gerald Petievich